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表面展示生物合成α-熊果苷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α-熊果苷简介第17-19页
        1.1.1 熊果苷概况第17页
        1.1.2 熊果苷美白作用机理第17-18页
        1.1.3 熊果苷制备方法第18-19页
    1.2 微生物表面展示系统第19-23页
        1.2.1 微生物表面展示系统进展第19-21页
        1.2.2 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展示系统第21页
        1.2.3 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展示系统构成第21-23页
        1.2.4 细菌表面展示特点第23页
    1.3 本课题创新点第23-25页
第二章 α葡糖基转移酶表面展示系统的构建第25-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2.1.1 试剂第25-26页
        2.1.2 仪器设备第26-27页
        2.1.3 培养基第27-28页
        2.1.4 主要试剂配方第28-29页
    2.2 实验流程第29-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9页
        2.3.1 嗜麦芽黄单胞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基因组的提取第30-31页
        2.3.2 XgtA基因的扩增第31-32页
        2.3.3 连接pMD18-T载体第32-33页
        2.3.4 热击法转化第33页
        2.3.5 蓝白斑筛选第33页
        2.3.6 菌落PCR第33-34页
        2.3.7 PMD18-T质粒提取第34页
        2.3.8 Inak基因的扩增第34-35页
        2.3.9 pET28a质粒的提取第35页
        2.3.10 双酶切Inak基因和pET28a质粒第35-36页
        2.3.11 酶切产物回收第36页
        2.3.12 Inak和pET28a连接第36-37页
        2.3.13 双酶切XgtA和pET28a-Inak第37页
        2.3.14 目的基因XgtA和载体pET28a-Inak连接第37页
        2.3.15 Inak-X西A基因的扩增第37-38页
        2.3.16 双酶切pET28a和Inak-XgtA第38页
        2.3.17 目的基因Inak-XgtA和载体pET28a连接第38-39页
        2.3.18 目的基因XgtA和载体pET28a连接第39页
        2.3.19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39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9-48页
        2.4.1 嗜麦芽黄单胞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基因组的提取第39-40页
        2.4.2 重组载体pET28a-Inak-XgtA-His的构建第40-48页
        2.4.3 重组载体pET28a-XgtA的构建第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α葡糖基转移酶XgtA在大肠杆菌表面的表达第49-6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3.1.1 试剂第49-50页
        3.1.2 仪器设备第50-51页
    3.2 实验方法第51-56页
        3.2.1 α葡糖基转移酶XgtA的诱导表达第51-52页
        3.2.2 流式细胞分析第52-53页
        3.2.3 荧光共聚焦分析第53页
        3.2.4 α葡糖基转移酶XgtA诱导条件的优化第53-5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6-64页
        3.3.1 α葡糖基转移酶XgtA的诱导表达第56-57页
        3.3.2 流式细胞分析第57-58页
        3.3.3 荧光显微镜分析第58-59页
        3.3.4 α葡糖基转移酶XgtA诱导条件的确定第59-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重组菌的筛选第65-7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4.1.1 试剂第65页
        4.1.2 仪器设备第65-66页
    4.2 实验方法第66-68页
        4.2.1 梯度平板法初筛第66-67页
        4.2.2 点种法复筛第67-68页
        4.2.3 重组菌初步催化反应第68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8-73页
        4.3.1 重组菌株筛选第68-72页
        4.3.2 重组菌初步催化反应第72-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全细胞催化反应及耐受性提高第75-9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5-76页
        5.1.1 试剂第75-76页
        5.1.2 仪器设备第76页
    5.2 实验方法第76-83页
        5.2.1 α-熊果苷的生物合成反应式第77页
        5.2.2 催化反应结束时间的确定第77页
        5.2.3 反应底物的比较第77-79页
        5.2.4 反应温度的确定第79页
        5.2.5 反应pH值的确定第79页
        5.2.6 反应底物摩尔比的确定第79-80页
        5.2.7 反应初始底物浓度的确定第80页
        5.2.8 添加黄原胶对菌体耐受性的影响第80-81页
        5.2.9 添加抗坏血酸对菌体耐受性的影响第81页
        5.2.10 浓缩菌体对转化率的影响第81-82页
        5.2.11 大孔树脂固定化底物对菌体耐受性的影响第82-8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3-94页
        5.3.1 催化反应结束时间的确定第83-84页
        5.3.2 反应底物的比较第84-85页
        5.3.3 反应温度的确定第85页
        5.3.4 反应pH值的确定第85-86页
        5.3.5 反应底物摩尔比的确定第86-87页
        5.3.6 反应初始底物浓度的确定第87-89页
        5.3.7 添加黄原胶对菌体耐受性的影响第89-90页
        5.3.8 添加抗坏血酸对菌体耐受性的影响第90-92页
        5.3.9 浓缩菌体对转化率的影响第92-93页
        5.3.10 大孔树脂固定化底物对菌体耐受性的影响第93-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7-109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109-110页
附件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RISPR序列的沙门氏菌分子分型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溶杆菌Lysobacter sp.SNNU513潜在抑菌活性蛋白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