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苏州市差异化空间类型的适老型公共环境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区域与方法第16页
        1.2.1 研究区域第16页
        1.2.2 研究方法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1.4 基本理论与指导意义第19-23页
        1.4.1 老年友好型城市第19页
        1.4.2 老年学相关理论第19-21页
        1.4.3 人与环境理论第21-23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23-30页
    2.1 城市适老型整体环境的规划层面研究综述第23-24页
        2.1.1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4页
        2.1.2 国外研究现状第24页
    2.2 老龄化社会的规划应对具体层面的研究综述第24-28页
        2.2.1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7页
        2.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适老型公共环境体系架构第30-56页
    3.1 适老型公共环境的内涵第30-33页
        3.1.1 相关概念辨析第30-31页
        3.1.2 适老型公共环境的概念界定第31页
        3.1.3 适老型公共环境的要素构成第31-32页
        3.1.4 适老型公共环境的应有特性第32-33页
    3.2 适老型公共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第33-55页
        3.2.1 适老型公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34-35页
        3.2.2 适老型公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第35-45页
        3.2.3 适老型公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5-53页
        3.2.4 适老型公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操作方法第53-55页
    3.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苏州市差异化空间类型探析第56-67页
    4.1 苏州市空间演化历程第56-61页
        4.1.1 古代苏州空间形态(公元前514年-1840年)第56-57页
        4.1.2 近现代苏州空间形态(1840年-1978年)第57页
        4.1.3 当代苏州空间形态(1978年-至今)第57-61页
        4.1.4 苏州市空间演化历程小结第61页
    4.2 苏州市差异化空间类型及其特征第61-64页
        4.2.1 苏州市老城区及其典型空间特征第61-62页
        4.2.2 苏州市新城区及其典型空间特征第62-63页
        4.2.3 苏州市边缘区及其典型空间特征第63-64页
    4.3 差异化空间类型下典型社区单元的选取第64-66页
        4.3.1 苏州市老城区典型社区单元第64-65页
        4.3.2 苏州市新城区典型社区单元第65页
        4.3.3 苏州市边缘区典型社区单元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基于苏州市差异化空间类型的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67-89页
    5.1 老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67-74页
        5.1.1 古城区社区单元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67-70页
        5.1.2“老新村”社区单元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70-73页
        5.1.3 老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小结第73-74页
    5.2 新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74-81页
        5.2.1 高新技术开发区社区单元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74-78页
        5.2.2 工业园区社区单元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78-80页
        5.2.3 新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小结第80-81页
    5.3 边缘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81-87页
        5.3.1 城乡结合部社区单元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81-84页
        5.3.2 城中村社区单元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第84-87页
        5.3.3 边缘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小结第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基于苏州市差异化空间类型的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第89-100页
    6.1 老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的规划应对第89-93页
        6.1.1 老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理念第89页
        6.1.2 老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主要原则第89-90页
        6.1.3 老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策略第90-93页
    6.2 新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的规划应对第93-96页
        6.2.1 新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理念第93页
        6.2.2 新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主要原则第93-94页
        6.2.3 新城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策略第94-96页
    6.3 边缘区公共环境适老化的规划应对第96-99页
        6.3.1 边缘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理念第96-97页
        6.3.2 边缘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主要原则第97页
        6.3.3 边缘区公共环境适老化规划应对策略第97-99页
    6.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3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0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00-101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附录第108-116页
    附表1 城镇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问卷第108-110页
    附表2 关于城市公共环境适老化评价调查问卷第110-113页
    附录3 调研访谈摘录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作者简介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句同城化契机下句容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水生植物在南昌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