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外部背景 | 第11页 |
1.1.2 内部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内外城市形象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有关传播力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有关城市形象传播力的研究 | 第16页 |
1.3.4 有关南昌城市形象传播力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5 有关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力的研究 | 第17页 |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 第17-18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5.1 研究理论创新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创新 | 第21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1.6.1 城市与传播 | 第21-22页 |
1.6.2 城市形象传播力 | 第22-24页 |
1.6.3 5W理论与城市形象传播力 | 第24页 |
1.6.4 人际传播理论与城市形象传播力 | 第24-25页 |
1.6.5 社会交往理论与城市形象传播力 | 第25页 |
1.6.6 CI形象识别理论与城市形象传播力 | 第25-26页 |
第2章 南昌市城市形象传播力的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2.1 南昌市城市形象传播的内容分析 | 第26-28页 |
2.1.1 南昌市的物质形象 | 第26-27页 |
2.1.2 南昌市的文化形象 | 第27页 |
2.1.3 南昌市的市民形象 | 第27页 |
2.1.4 南昌市的政府形象 | 第27-28页 |
2.2 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2.2.1 南昌市城市形象传播的内容偏向 | 第28-29页 |
2.2.2 南昌市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选择 | 第29-30页 |
2.2.3 南昌市城市形象传播的反馈评价 | 第30-31页 |
2.3 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的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2.3.1 传播内容片面:忽略隐性人文形象的传播 | 第31页 |
2.3.2 传播媒介单一:缺少互动性的人际传播 | 第31-32页 |
2.3.3 传播效果弱化:忽视传播信息的反馈 | 第32-33页 |
第3章 出租车司机南昌城市形象传播力的现状分析 | 第33-45页 |
3.1 出租车司机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角色分析 | 第33-34页 |
3.1.1 城市形象传播者角色 | 第33页 |
3.1.2 城市形象传播内容角色 | 第33-34页 |
3.1.3 城市形象传播媒介角色 | 第34页 |
3.2 出租车司机作为城市形象传播者的传播力分析 | 第34-37页 |
3.2.1 出租车司机对城市形象的认同 | 第34-35页 |
3.2.2 出租车司机对自身媒介角色的认识 | 第35-36页 |
3.2.3 出租车司机的传者心理分析 | 第36-37页 |
3.3 出租车司机作为城市形象传播内容的传播力分析 | 第37-39页 |
3.3.1 个体呈现构建城市物质形象 | 第37-38页 |
3.3.2 语言使用折射城市文化形象 | 第38页 |
3.3.3 行为规范代表城市市民形象 | 第38页 |
3.3.4 行业管理反映城市政府形象 | 第38-39页 |
3.4 出租车司机作为城市形象传播媒介的传播力分析 | 第39-42页 |
3.4.1 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媒介的参与度 | 第39页 |
3.4.2 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媒介的认同度 | 第39-41页 |
3.4.3 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选择 | 第41-42页 |
3.5 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实例分析 | 第42-45页 |
3.5.1 伦敦出租车司机——最能体现城市的绅士气质 | 第42-43页 |
3.5.2 东京出租车司机——彰显城市人的谦恭有礼 | 第43-44页 |
3.5.3 上海出租车司机——反映城市管理的规范有序 | 第44-45页 |
第4章 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5-50页 |
4.1 出租车司机作为传播者的个人素养缺失 | 第45-47页 |
4.1.1 出租车司机的文化素养缺失 | 第45页 |
4.1.2 出租车司机的自律意识缺失 | 第45-46页 |
4.1.3 出租车司机的传播观念缺失 | 第46-47页 |
4.2 出租车司机作为传播内容的社会评价缺失 | 第47-48页 |
4.2.1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 第47页 |
4.2.2 行业反馈应对效率低 | 第47页 |
4.2.3 长效监督机制持续性低 | 第47-48页 |
4.3 出租车司机作为传播媒介的政府管理缺失 | 第48-50页 |
4.3.1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 第48页 |
4.3.2 政府推动的不到位 | 第48-49页 |
4.3.3 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 第49-50页 |
第5章 提升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力的策略分析 | 第50-56页 |
5.1 提升出租车司机作为传播者的个人素养 | 第50-52页 |
5.1.1 加强行业培训:提高升人文素养 | 第50-51页 |
5.1.2 强化制度要求:规范传播行为 | 第51页 |
5.1.3 明确媒介地位:增强角色认同 | 第51-52页 |
5.2 完善出租车司机作为传播内容的社会评价 | 第52-53页 |
5.2.1 成立社会监督组织:把关传播内容 | 第52-53页 |
5.2.2 完善反馈应对机制:保证传播效果 | 第53页 |
5.2.3 建立长效评价体系:实现持续性传播 | 第53页 |
5.3 增强出租车司机作为传播媒介的地位认同 | 第53-56页 |
5.3.1 政府制度的强化:媒介地位的官方认同 | 第53-54页 |
5.3.2 政府参与的提高:带动社会公众的认同 | 第54页 |
5.3.3 政府激励的加强:激发司机的主动参与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9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附录二: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力调查问卷(面向乘客) | 第61-65页 |
附录三:出租车司机城市形象传播力调查问卷(面向司机)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