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两种小分子化合物抗癌作用的发现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5-碘代杀菌核素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第15-51页
    1.1 绪论第15-21页
        1.1.1 抑癌基因p53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第15-18页
        1.1.2 核酸类似物药物第18-19页
        1.1.3 激酶抑制剂第19-20页
        1.1.4 我们的发现第20-21页
    1.2 材料和方法第21-32页
        1.2.1 材料及来源第21-22页
            1.2.1.1 主要用到的细胞系第21页
            1.2.1.2 抗体第21页
            1.2.1.3 试剂第21-22页
            1.2.1.4 动物模型第22页
        1.2.2 溶液配制第22-24页
            1.2.2.1 细胞系常用培养基第22-23页
            1.2.2.2 Wsetem Blot相关试剂配制:第23-24页
            1.2.2.3 RNA抽提相关试剂第24页
        1.2.3 实验方法第24-32页
            1.2.3.1 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MEF)细胞的提取(本文小鼠种系C57B/6)第24-25页
            1.2.3.2 细胞的药物处理与蛋白Western blot分析第25-26页
            1.2.3.3 RNA沉默第26-27页
            1.2.3.4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第27页
            1.2.3.5 免疫荧光检测第27-28页
            1.2.3.6 细胞周期分析第28页
            1.2.3.7 WST-1 细胞存活实验第28页
            1.2.3.8 Itu对裸鼠肿瘤大小的影响第28-29页
            1.2.3.9 实验统计处理第29页
            1.2.3.10 HPLC-MS核苷酸分析第29-30页
            1.2.3.11 细胞游离核苷酸水平分析第30-32页
    1.3 实验结果第32-49页
        1.3.1 Itu激活p53第32-33页
        1.3.2 Itu引起DNA损伤第33-37页
        1.3.3 Itu激活Atm第37-39页
        1.3.4 Itu以p53依赖的方式导致S期延长和G2/M期阻滞第39-40页
        1.3.5 Itu诱导细胞死亡存在p53依赖和p53非依赖型两种方式第40-47页
        1.3.6 Itu具有抗肿瘤活性第47-49页
    1.4 讨论第49-51页
第二章 Bisindolylmaleimide IX作为治疗BCR-ABL阳性白血病潜在药物的机制研究第51-95页
    2.1 绪论第51-55页
        2.1.1 激酶和磷酸酶第51页
        2.1.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第51-53页
        2.1.3 蛋白激酶C(PKC)第53页
        2.1.4 我们的发现第53-5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5-59页
        2.2.1 细胞培养第55页
        2.2.2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和感染第55-56页
        2.2.3 荧光定量PCR第56-57页
        2.2.4 Western Blot分析第57页
        2.2.5 酶活性分析第57页
        2.2.6 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第57-58页
        2.2.7 拓扑异构酶I,II活性测定第58页
        2.2.8 数据分析第58-59页
    2.3 结果第59-91页
        2.3.1 Bisindolylmaleimide IX被鉴定为激活p53具有抗癌潜力的新基因毒性药物第59-60页
        2.3.2 Bisindolylmaleimide IX诱导DNA损伤第60-64页
        2.3.3 Bisindolylmaleimide IX适度诱导细胞死亡,激活细胞周期检查点第64-66页
        2.3.4 Bisindolylmaleimide IX对BCR-ABL阳性的K562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第66-69页
        2.3.5 BCR-ABL使得细胞对Bisindolylmaleimide IX诱导的细胞死亡及细胞周期阻滞更加敏感第69-71页
        2.3.6 不同双吲哚马来酰亚胺衍生物对BaF3Vector和BaF3BCR-ABL的细胞毒性作用第71-74页
        2.3.7 Bisindolylmaleimide IX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第74-76页
        2.3.8 BCR-ABL下调DNA拓扑异构酶II(Topo II)增强Bisindolylmaleimide IX诱导的DNA损伤第76-79页
        2.3.9 Bisindolylmaleimide IX促使BCR-ABL通过促进ROS的产生增强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第79-82页
        2.3.10 BCR-ABL通过癌基因成瘾途径使细胞对Bisindolylmaleimide Ⅸ诱导的死亡敏感第82-83页
        2.3.11 ERK参与Bisindolylmaleimide IX诱导的细胞死亡第83-87页
        2.3.12 Bisindolylmaleimide IX具有体内抗癌活性,有效治疗BCR-ABL或T315IBCR-ABL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第87-91页
    2.4 总结与讨论第91-95页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6页
附录 1第106-110页
附录 2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韩国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以90年代前后小说和西方绘画为中心
下一篇:《伤寒论》对温热病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