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方言语音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8-12页 |
| ·兴县地理、方言概况 | 第8页 |
| ·历史沿革 | 第8-9页 |
| ·兴县方言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0-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1页 |
| ·发音合作人介绍 | 第11-12页 |
| 第2章 兴县方言语音系统 | 第12-26页 |
| ·兴县方言的声母 | 第12页 |
| ·兴县方言的韵母 | 第12-13页 |
| ·兴县方言的声调 | 第13页 |
| ·兴县方言蔚汾镇语音系统的特点 | 第13-16页 |
| ·声母特点 | 第13-14页 |
| ·韵母特点 | 第14-16页 |
| ·兴县方言单字音表 | 第16-26页 |
| 第3章 兴县方言同音字汇 | 第26-42页 |
| 第4章 兴县方言中的语流音变 | 第42-58页 |
| ·连读变调 | 第42-46页 |
| ·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42-46页 |
| ·轻声 | 第46-56页 |
| ·兴县方言中非叠字组的轻声 | 第46-49页 |
| ·名词叠字组轻声 | 第49-53页 |
| ·各类重叠式形容词的轻声 | 第53-55页 |
| ·语法性轻声 | 第55页 |
| ·兴县话轻声的特点 | 第55-56页 |
| ·合音 | 第56-58页 |
| 第5章 一百年前的兴县方言和今音之差异 | 第58-76页 |
| ·兴县方言20世纪初期音系 | 第58-59页 |
| ·兴县方言百年来未变的音 | 第59-60页 |
| ·声母方面 | 第59-60页 |
| ·韵母方面 | 第60页 |
| ·兴县方言一百年来声母变化情况 | 第60-64页 |
| ·知、章组的演变 | 第60-62页 |
| ·日母的演变 | 第62-63页 |
| ·非敷奉母的演变 | 第63-64页 |
| ·微、以母的演变 | 第64页 |
| ·兴县方言一百年来韵母变化情况 | 第64-71页 |
| ·果、假、宕江摄、流摄韵母的演变 | 第64-65页 |
| ·遇摄韵母的演变 | 第65-66页 |
| ·蟹摄韵母的演变 | 第66-67页 |
| ·止摄韵母的演变 | 第67-68页 |
| ·效摄韵母的演变 | 第68页 |
| ·咸山摄韵母的演变 | 第68-69页 |
| ·深臻曾梗通五摄韵母的演变 | 第69-71页 |
| ·兴县方言语音演变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 第71-76页 |
| ·兴县方言语音演变的特点 | 第71-72页 |
| ·语音演变的原因 | 第72-76页 |
| 第6章 兴县方言文白异读现象 | 第76-88页 |
| ·兴县方言文白异读分布状况 | 第76-77页 |
| ·兴县方言声母的文白异读及语音层次 | 第77-79页 |
| ·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入声字的文白异读 | 第77-78页 |
| ·晓匣母字的文白异读 | 第78-79页 |
| ·韵母的文白异读及语音层次 | 第79-88页 |
| ·假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79-80页 |
| ·遇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80页 |
| ·蟹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80-81页 |
| ·止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81-82页 |
| ·效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82-83页 |
| ·咸山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83-84页 |
| ·宕江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84-85页 |
| ·曾梗摄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85-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