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哈尔滨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1-31页 |
2.1 哈尔滨市城镇化现状 | 第21-23页 |
2.1.1 哈尔滨市城镇化缓慢发展 | 第21页 |
2.1.2 哈尔滨市各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 第21-22页 |
2.1.3 哈尔滨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 第22-23页 |
2.2 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 第23-28页 |
2.2.1 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规模及结构 | 第23-26页 |
2.2.2 哈尔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 | 第26-27页 |
2.2.3 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 | 第27-28页 |
2.3 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哈尔滨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1-50页 |
3.1 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31-34页 |
3.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31-33页 |
3.1.2 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第33-34页 |
3.1.3 劳动力转移研究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契合 | 第34页 |
3.2 模型总体结构 | 第34-36页 |
3.2.1 概念模型及系统边界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2 系统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 第35-36页 |
3.3 子模块分析 | 第36-40页 |
3.3.1 城镇经济人口子模块分析 | 第36-38页 |
3.3.2 农村经济人口子模块分析 | 第38-40页 |
3.4 模型构建 | 第40-46页 |
3.4.1 系统流程图及其分析 | 第40-41页 |
3.4.2 系统方程及参数设定 | 第41-46页 |
3.5 模型检验 | 第46-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系统基本行为仿真与政策模拟 | 第50-64页 |
4.1 趋势仿真及分析 | 第50-56页 |
4.1.1 城镇化水平趋势仿真及分析 | 第50-51页 |
4.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趋势仿真及分析 | 第51-52页 |
4.1.3 农村从业人员数趋势仿真及分析 | 第52-53页 |
4.1.4 城镇就业人员数趋势仿真及分析 | 第53-54页 |
4.1.5 城乡收入差距趋势仿真及分析 | 第54-55页 |
4.1.6 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趋势仿真及分析 | 第55-56页 |
4.2 政策模拟及分析 | 第56-59页 |
4.2.1 城镇化水平政策敏感性分析 | 第56-58页 |
4.2.2 城乡收入差距政策敏感性分析 | 第58页 |
4.2.3 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敏感性分析 | 第58-59页 |
4.3 政策模拟综合分析 | 第59-63页 |
4.3.1 保守政策情景分析 | 第59-61页 |
4.3.2 中立政策情景分析 | 第61-62页 |
4.3.3 积极政策情景分析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哈尔滨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64-71页 |
5.1 政策定位 | 第64-65页 |
5.2 多元协同的政策体系 | 第65-69页 |
5.2.1 创新就业制度 | 第65-66页 |
5.2.2 创新户籍制度改革 | 第66-67页 |
5.2.3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 第67-68页 |
5.2.4 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 第68-69页 |
5.3 共同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 第69-70页 |
5.3.1 优化城镇布局 | 第69页 |
5.3.2 构建哈尔滨中心城市圈 | 第69-70页 |
5.3.3 推动场县共建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表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