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BD的三维标注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MBD技术的研究 | 第12页 |
1.2.2 三维模型定义规范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三维标注技术研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MB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16-26页 |
2.1 产品设计语言 | 第16-17页 |
2.1.1 二维工程图时代 | 第16-17页 |
2.1.2 MBD技术 | 第17页 |
2.2 MBD技术简介及应用 | 第17-21页 |
2.2.1 MBD技术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基于MBD技术引发的变革 | 第18-19页 |
2.2.3 MBD数据集 | 第19-20页 |
2.2.4 三维数字化设计的应用 | 第20-21页 |
2.3 三维标注技术 | 第21-24页 |
2.3.1 三维标注概论 | 第21页 |
2.3.2 数字化定义平台 | 第21-22页 |
2.3.3 三维标注的实现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数字化产品的三维定义规范 | 第26-46页 |
3.1 数字化产品的定义 | 第27-29页 |
3.1.1 产品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定义 | 第27-28页 |
3.1.2 产品数字化定义的数据信息管理 | 第28-29页 |
3.2 三维模型的定义要求 | 第29页 |
3.3 视图定义与数据管理规范 | 第29-32页 |
3.3.1 视图定义 | 第29-30页 |
3.3.2 数据的管理 | 第30-31页 |
3.3.3 组合视图 | 第31-32页 |
3.4 注释信息的定义 | 第32-45页 |
3.4.1 标注字体字符的定义 | 第33页 |
3.4.2 模型尺寸的定义 | 第33-36页 |
3.4.3 基准符号的定义 | 第36-37页 |
3.4.4 模型的公差的定义 | 第37-39页 |
3.4.5 粗糙度的定义 | 第39-41页 |
3.4.6 焊接符号的定义 | 第41-44页 |
3.4.7 技术要求的定义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Pro/E的三维标注的关键问题 | 第46-60页 |
4.1 Pro/E平台中视图定义 | 第46-49页 |
4.1.1 Pro/E的视图定义 | 第46-48页 |
4.1.2 三维标注视图定义规范的实现 | 第48-49页 |
4.2 标注信息在Pro/E的表达 | 第49-55页 |
4.2.1 尺寸标注 | 第50-51页 |
4.2.2 符号定制 | 第51-53页 |
4.2.3 数据库建立 | 第53-55页 |
4.3 三维模型标注的数据管理 | 第55-58页 |
4.3.1 视图的定义 | 第56页 |
4.3.2 三维标注信息 | 第56-57页 |
4.3.3 标注信息的显示控制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三维标注软件的开发 | 第60-84页 |
5.1 Pro/E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 | 第61-65页 |
5.1.1 二次开发技术 | 第62页 |
5.1.2 Pro/E二次开发的流程 | 第62-65页 |
5.2 三维标注的菜单设计 | 第65-67页 |
5.3 视图定义管理模块 | 第67-68页 |
5.4 三维标注模块 | 第68-77页 |
5.4.1 尺寸及尺寸公差的标注 | 第70-73页 |
5.4.2 几何公差的标注 | 第73-75页 |
5.4.3 焊接符号 | 第75-77页 |
5.5 标注信息控制模块 | 第77-78页 |
5.6 三维标注的应用与分析 | 第78-8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附录一 | 第86-88页 |
附录二 | 第88-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