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地铁车站洞桩法的施工背景及理论 | 第16-33页 |
2.1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规律 | 第16-21页 |
2.1.1 地层变形原因 | 第16-17页 |
2.1.2 地层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1.3 地表横向沉降规律 | 第18-20页 |
2.1.4 地表纵向沉降规律 | 第20-21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21-24页 |
2.2.1 工程背景简介 | 第21-22页 |
2.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第22-24页 |
2.2.3 工程环境与工程特点 | 第24页 |
2.3 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概况 | 第24-31页 |
2.3.1 施工方法的选择 | 第24-26页 |
2.3.2 车站主体结构型式 | 第26-29页 |
2.3.3 车站主体施工步骤 | 第29-31页 |
2.3.4 车站设计原则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3页 |
3 车站导洞开挖方案比选 | 第33-51页 |
3.1 群洞效应研究 | 第33-34页 |
3.1.1 群洞引起的地层沉降规律 | 第33-34页 |
3.1.2 群洞效应的控制方法 | 第34页 |
3.2 数值模拟 | 第34-36页 |
3.2.1 确定参数 | 第34-35页 |
3.2.2 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2.3 确定模型 | 第35-36页 |
3.3 导洞开挖方案比选 | 第36-39页 |
3.3.1 开挖方案选取 | 第36-37页 |
3.3.2 确定比选内容 | 第37-39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39-50页 |
3.4.1 横向沉降结果对比分析 | 第39-47页 |
3.4.2 纵向沉降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4 车站施工方案模拟 | 第51-62页 |
4.1 相关假设及模型参数 | 第51-56页 |
4.1.1 工序模拟简化 | 第51-52页 |
4.1.2 确定材料参数 | 第52-53页 |
4.1.3 确定边界条件 | 第53页 |
4.1.4 数值模拟的假定条件 | 第53-54页 |
4.1.5 建立模型 | 第54页 |
4.1.6 施工工序模拟 | 第54-56页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4.2.1 导洞开挖阶段 | 第56-57页 |
4.2.2 扣拱施作阶段 | 第57-58页 |
4.2.3 站厅层施作阶段 | 第58-59页 |
4.2.4 站台层施作阶段 | 第59页 |
4.2.5 累计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5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第62-79页 |
5.1 现场监测意义及方案 | 第62-64页 |
5.1.1 现场监测意义 | 第62-63页 |
5.1.2 现场监测方案 | 第63-64页 |
5.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4-74页 |
5.2.1 导洞开挖阶段 | 第64-68页 |
5.2.2 扣拱施作阶段 | 第68-69页 |
5.2.3 站厅层施作阶段 | 第69-71页 |
5.2.4 累计沉降分析 | 第71-74页 |
5.3 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5.4 施工结论及建议 | 第75-76页 |
5.4.1 施工结论 | 第75页 |
5.4.2 施工建议 | 第75-76页 |
5.5 小结 | 第76-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