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植物干旱胁迫下的生理调控 | 第12-15页 |
1.1.1 干旱胁迫下气孔调节 | 第12-13页 |
1.1.2 渗透调节 | 第13页 |
1.1.3 功能蛋白等脱水保护 | 第13-14页 |
1.1.4 植物的氧化防御系统 | 第14-15页 |
1.1.5 光合作用调节 | 第15页 |
1.2 植物抗旱的分子机制 | 第15-18页 |
1.2.1 植物逆境信号传递机制 | 第16-17页 |
1.2.2 干旱胁迫条件下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第17-18页 |
1.3 植物抗旱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转录组测序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转录组水平的耐旱研究 | 第19-20页 |
1.4 节节麦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1 节节麦 | 第20页 |
1.4.2 节节麦 D 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植物抗旱鉴定方法 | 第21-22页 |
1.5.1 植物干旱处理方法 | 第21页 |
1.5.2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 第21-22页 |
1.5.3 植物抗旱性鉴定进展 | 第22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1.3 引物合成与基因序列测序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8页 |
2.2.1 植物抗旱性鉴定 | 第24-25页 |
2.2.2 节节麦苗期根长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3 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6-30页 |
2.2.4 抗旱相关基因 NCED 的同源克隆与分析 | 第30-33页 |
2.2.5 NCED 基因表达的 RT-PCR | 第33-34页 |
2.2.6 转录组测序 | 第34-38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72页 |
3.1 低渗透压下胚芽鞘长度法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3.2 二次干旱-复水法抗旱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3.3 PEG 胁迫下根长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1-42页 |
3.3.1 PEG 胁迫下根长测定 | 第41-42页 |
3.4 苗期 PEG 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42-46页 |
3.4.1 PEG 胁迫下 ABA 含量测定 | 第42-43页 |
3.4.2 PEG 胁迫下 Pro 含量测定 | 第43页 |
3.4.3 PEG 胁迫下 POD、PPO 酶活测定 | 第43-44页 |
3.4.4 PEG 胁迫下 MDA 和 WSS 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3.4.5 PEG 胁迫下叶片渗透介质相对电导率测定 | 第45-46页 |
3.5 NCED 基因序列分析 | 第46-49页 |
3.5.1 PCR 扩增结果 | 第46页 |
3.5.2 测序结果 | 第46-47页 |
3.5.3 节节麦 NCED1 蛋白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3.5.4 节节麦 NCED1 基因的 RT-PCR 结果 | 第48-49页 |
3.6 XJ002 和 XJ098 的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49-72页 |
3.6.1 RNA 质量检测 | 第49页 |
3.6.2 转录组测序拼接 | 第49-50页 |
3.6.3 RNA-Seq 整体质量评估 | 第50-52页 |
3.6.4 基因结构分析 | 第52-54页 |
3.6.5 样本基因表达量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3.6.6 重复相关性检测 | 第55-57页 |
3.6.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57-58页 |
3.6.8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 | 第58-63页 |
3.6.9 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63-70页 |
3.6.10 ABA 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70-72页 |
4 讨论 | 第72-76页 |
5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