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全文表目录 | 第9-11页 |
全文图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 常用汽车轻量化用高强度钢 | 第17-23页 |
1.3.1 汽车用高强度钢的种类 | 第17-22页 |
1.3.2 国内汽车用高强度钢的现状 | 第22页 |
1.3.3 国内汽车用高强度钢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4 高强度钢的加工工艺 | 第23-31页 |
1.4.1 冲压工艺 | 第23-24页 |
1.4.2 激光拼焊工艺 | 第24-27页 |
1.4.3 热成形工艺 | 第27-29页 |
1.4.4 辊压成形工艺 | 第29-30页 |
1.4.5 液压成形工艺 | 第30-31页 |
1.5 本文的组织和结构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某车型前侧门轻量化设计 | 第33-59页 |
2.1 前侧门轻量化设计目标 | 第33-35页 |
2.2 前侧门的轻量化设计 | 第35-57页 |
2.2.1 轻量化设计前的前侧门 CAE 分析结果 | 第35-40页 |
2.2.2 前侧门轻量化设计方案 | 第40-50页 |
2.2.3 轻量化设计后的前侧门 CAE 分析结果 | 第50-5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某车型后侧门轻量化设计 | 第59-77页 |
3.1 后侧门轻量化设计目标 | 第59-60页 |
3.2 后侧门的轻量化设计 | 第60-76页 |
3.2.1 轻量化设计前的后侧门 CAE 分析结果 | 第60-65页 |
3.2.2 后侧门轻量化设计方案 | 第65-71页 |
3.2.3 轻量化设计后的后侧门 CAE 分析结果 | 第71-7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某车型掀背门轻量化设计 | 第77-97页 |
4.1 掀背门轻量化设计目标 | 第77-78页 |
4.2 掀背门的轻量化设计 | 第78-95页 |
4.2.1 轻量化设计前的后侧门 CAE 分析结果 | 第78-84页 |
4.2.2 掀背门轻量化设计方案 | 第84-90页 |
4.2.3 轻量化设计后的后侧门 CAE 分析结果 | 第90-9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实车验证结果 | 第97-121页 |
5.1 前侧门轻量化方案实车验证结果 | 第97-104页 |
5.1.1 前侧门实车模态试验结果 | 第97-99页 |
5.1.2 前侧门实车刚度试验结果 | 第99-104页 |
5.2 后侧门轻量化方案实车验证结果 | 第104-110页 |
5.2.1 后侧门实车模态试验结果 | 第104-106页 |
5.2.2 后侧门实车刚度试验结果 | 第106-110页 |
5.3 掀背门轻量化方案实车验证结果 | 第110-115页 |
5.3.1 掀背门实车模态试验结果 | 第110-112页 |
5.3.2 掀背门实车刚度试验结果 | 第112-115页 |
5.4 车门总成轻量化方案实车碰撞试验结果 | 第115-120页 |
5.4.1 实车正面 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结果 | 第116-117页 |
5.4.2 实车 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结果 | 第117-119页 |
5.4.3 实车侧面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结果 | 第119-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6.1 总结 | 第121-122页 |
6.2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附件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