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杆式双横臂独立悬架有限元分析及疲劳寿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悬架系统概述 | 第10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悬架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15-36页 |
2.1 多体动力学理论及 ADAMS 软件简介 | 第15-18页 |
2.1.1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 | 第15-17页 |
2.1.2 ADAMS 软件简介 | 第17-18页 |
2.2 悬架的机构分析 | 第18-20页 |
2.3 悬架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 第20-26页 |
2.3.1 整车坐标系的确定 | 第20页 |
2.3.2 悬架系统的参数确定 | 第20-24页 |
2.3.3 扭杆弹簧的柔性处理 | 第24-25页 |
2.3.4 转向系统建立及轮胎模型的选用 | 第25-26页 |
2.4 典型工况下轮胎接地力计算 | 第26-32页 |
2.4.1 典型工况选择 | 第26-27页 |
2.4.2 轮胎接地力计算 | 第27-32页 |
2.5 悬架仿真分析 | 第32-35页 |
2.5.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32页 |
2.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双横臂悬架的有限元分析 | 第36-56页 |
3.1 有限元法及软件介绍 | 第36-40页 |
3.1.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 第36页 |
3.1.2 有限元法基础理论 | 第36-39页 |
3.1.3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39-40页 |
3.2 悬架总成有限元建模 | 第40-48页 |
3.2.1 模型导入与几何清理 | 第41-42页 |
3.2.2 材料属性及单位制 | 第42-43页 |
3.2.3 网格划分与质量检查 | 第43-46页 |
3.2.4 各构件间连接方式的模拟 | 第46-47页 |
3.2.5 创建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3.3 悬架总成静强度分析 | 第48-53页 |
3.3.1 制动工况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3.3.2 转向工况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9-52页 |
3.3.3 最大垂直力工况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3.4 前悬架静力学分析与 ADAMS 结果对比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双横臂悬架的疲劳寿命研究 | 第56-68页 |
4.1 疲劳可靠性理论基础 | 第56-61页 |
4.1.1 疲劳设计方法 | 第56-58页 |
4.1.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58-59页 |
4.1.3 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 第59-61页 |
4.2 悬架总成的疲劳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4.2.1 总体设置 | 第62页 |
4.2.2 求解方式设置 | 第62页 |
4.2.3 载荷时间历程 | 第62-63页 |
4.2.4 材料特性 | 第63-64页 |
4.3 各工况下悬架疲劳预测结果 | 第64-67页 |
4.3.1 制动工况仿真结果 | 第64-65页 |
4.3.2 转向工况仿真结果 | 第65-66页 |
4.3.3 最大垂直力工况仿真结果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