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精神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0.1.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0.1.2 现实意义 | 第8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0.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8-9页 |
0.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0.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0-12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0.3.2 基本框架 | 第10-12页 |
1 公共行政精神的溯源 | 第12-19页 |
1.1 公共行政精神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公共行政精神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12页 |
1.1.2 公共行政精神提出的学术背景 | 第12-13页 |
1.2 公共行政精神的历史生成 | 第13-19页 |
1.2.1 古希腊政治思想中的公共精神 | 第13-15页 |
1.2.2 近代对传统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批判 | 第15-16页 |
1.2.3 当代宪政民主与公民精神的回归 | 第16-19页 |
2 公共行政精神的内涵 | 第19-33页 |
2.1 弗雷德里克森视角下公共行政的含义 | 第19-26页 |
2.1.1 公共的含义及其界定 | 第19-21页 |
2.1.2 公共行政新原理的解读 | 第21-24页 |
2.1.3 公共行政的理论构成要素 | 第24-26页 |
2.2 公共行政精神的实质 | 第26-30页 |
2.2.1 公共行政的内在要求 | 第26-27页 |
2.2.2 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 | 第27-29页 |
2.2.3 公共行政的伦理基础 | 第29-30页 |
2.3 公共行政精神的特征及其作用 | 第30-33页 |
2.3.1 公共行政精神的特征 | 第30-31页 |
2.3.2 公共行政精神的作用 | 第31-33页 |
3 公共行政精神中的伦理以及公民精神 | 第33-39页 |
3.1 公共行政中的伦理 | 第33-36页 |
3.1.1 人性与组织 | 第33页 |
3.1.2 道德与决策 | 第33-34页 |
3.1.3 民主与伦理 | 第34-35页 |
3.1.4 距离悖论 | 第35-36页 |
3.2 乐善好施和爱国主义 | 第36-39页 |
3.2.1 对职业主义的反思 | 第36-37页 |
3.2.2 乐善好施与公民精神 | 第37-39页 |
4 公共行政精神对我国行政改革实践的启示 | 第39-46页 |
4.1 行政改革的价值选择 | 第39-41页 |
4.2 培育公民精神和公民参与 | 第41-43页 |
4.3 重塑公务员职业精神 | 第43-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论文任务书 | 第50-59页 |
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申请硕士学位材料 | 第5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