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一)电视问政节目现象 | 第9页 |
(二)电视问政节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9-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电视问政节目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电视问政节目概述 | 第16-20页 |
第一节 电视问政节目的定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电视问政节目类型分析 | 第17-20页 |
一、 电视问政节目与电视公共新闻节目 | 第17页 |
二、 电视问政节目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电视问政节目兴起的政策背景与现实作用 | 第20-26页 |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是指引电视问政节目发展的重要理念 | 第23-25页 |
一、 电视问政节目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产物之一 | 第23-24页 |
二、 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电视问政节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电视问政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式 | 第25-26页 |
一、 电视问政为各级政府提供了了解民意的平台 | 第25页 |
二、 电视问政是政府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 第25页 |
三、 电视问政有助于政府改进工作,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第26-46页 |
第一节 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阶段 | 第26-35页 |
(一)零星发展阶段(2002 年—2006 年) | 第26-28页 |
(二)少量创办阶段(2007 年—2011 年) | 第28-30页 |
(三)大量兴起(2012 年—至今) | 第30-35页 |
第二节 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特点 | 第35-46页 |
一、 数量逐渐增多 | 第35-36页 |
二、 分布呈倒三角形 | 第36-37页 |
三、 直播与录播并存 | 第37-38页 |
四、 节目话题选择的公共性 | 第38-40页 |
五、 选择嘉宾多为各单位决策者 | 第40-41页 |
六、 节目设置和形态随受众需求演变 | 第41-46页 |
第四章 电视问政节目的特征与功能 | 第46-50页 |
第一节 电视问政节目的特征 | 第46-47页 |
一、 画面生动、直观、直接 | 第46页 |
二、 互动性强,交锋十足 | 第46-47页 |
三、 实时发生,现场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 | 第47页 |
第二节 电视问政节目的功能 | 第47-50页 |
一、 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 | 第47-48页 |
二、 创造政府与公民面对面沟通的平台 | 第48页 |
三、 提供公民参与政治活动,进行政治协商的渠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50-54页 |
第一节 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一、 各地电视问政节目形式趋同 | 第50页 |
二、 嘉宾可能作秀 | 第50页 |
三、 市民代表身份和作用受质疑 | 第50-51页 |
四、 问政内容层次浅 | 第51页 |
五、 监督实际效力不大 | 第51页 |
六、 节目没有常态化和机制化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电视问政节目改进建议 | 第52-54页 |
一、 树立服务理念,明确电视问政的发展方向 | 第52页 |
二、 高层答政官员与基层答政官员的组合 | 第52页 |
三、 忌作秀、忌炒作,深入问 | 第52页 |
四、 注重问政的后续反馈 | 第52-53页 |
五、 电视问政节目不宜常态化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