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番”、“通”的语义基础及其演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零 绪论 | 第9-17页 |
| 0.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0.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0.2.1 关于量词与计量对象的语义选择性研究 | 第10页 |
| 0.2.2 关于量词语义特征的研究 | 第10-12页 |
| 0.2.3 关于量词的语法化研究 | 第12-13页 |
| 0.2.4 关于量词的认知研究 | 第13页 |
| 0.2.5 关于量词“番”、“通”的研究 | 第13-16页 |
| 0.3 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 0.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页 |
| 0.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 0.3.3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动量词“番”、“通”的共时考察 | 第17-27页 |
| 1.0 引言 | 第17页 |
| 1.1 动量词“番”的共时考察 | 第17-23页 |
| 1.2 动量词“通”的共时考察 | 第23-25页 |
| 1.3 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动量词“番”产生的语义基础及其演变 | 第27-73页 |
| 2.0 引言 | 第27页 |
| 2.1 动量词“番”产生的语义基础 | 第27-29页 |
| 2.2 动量词“番”的历时演变 | 第29-64页 |
| 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9-32页 |
| 2.2.2 唐宋时期 | 第32-42页 |
| 2.2.3 元明时期 | 第42-54页 |
| 2.2.4 清朝至民国时期 | 第54-64页 |
| 2.3 影响动量词“番”历时演变的因素 | 第64-69页 |
| 2.3.1 转喻 | 第64-66页 |
| 2.3.2 类推 | 第66-68页 |
| 2.3.3 语义俯瞰与语义泛化 | 第68-69页 |
| 2.4 小结 | 第69-73页 |
| 第三章 动量词“通”产生的语义基础及历时演变 | 第73-107页 |
| 3.0 引言 | 第73-74页 |
| 3.1 动量词“通”产生的语义基础 | 第74-75页 |
| 3.2 动量词“通”的历时演变 | 第75-98页 |
| 3.2.1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76-78页 |
| 3.2.2 唐五代至民国 | 第78-87页 |
| 3.2.3 当代 | 第87-98页 |
| 3.3 影响动量词“通”历时演变的因素 | 第98-104页 |
| 3.3.1 重新分析 | 第98-99页 |
| 3.3.2 类推 | 第99-100页 |
| 3.3.3 语义俯瞰与语义泛化 | 第100-102页 |
| 3.3.4 量词系统自身的调节作用 | 第102-104页 |
| 3.4 小结 | 第104-107页 |
| 第四章 动量词“番”、“通”的比较研究 | 第107-113页 |
| 4.0 引言 | 第107页 |
| 4.1 动量词“番”、“通”的异同 | 第107-110页 |
| 4.1.1 计量对象 | 第107-108页 |
| 4.1.2 语义差异 | 第108-110页 |
| 4.2 导致异同的原因 | 第110-112页 |
| 4.3 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