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7-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三、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16-20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云南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总体状况 | 第22-36页 |
一、 云南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表现 | 第22-28页 |
(一) 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 | 第22-23页 |
(二) 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意愿强烈 | 第23-26页 |
(三) 公务员考试辅导体系日益膨胀 | 第26-27页 |
(四) 公务员考试的社会关注度高 | 第27-28页 |
二、 云南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特点 | 第28-36页 |
(一) 学习方式特点:自学比例高于辅导班学习 | 第28-31页 |
(二) 专业分布特点:文科生报考意愿率高于理工科学生 | 第31-32页 |
(三) 政治面貌分布特点:党员报考意愿率高于其他 | 第32-33页 |
(四) 家庭所在地分布特点:农村学生报考意愿率高于城镇学生 | 第33-34页 |
(五) 非独生子女报考意愿率高于独生子女 | 第34-35页 |
(六) 性别分布特点:女生报考意愿率高于男生 | 第35-36页 |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主要原因 | 第36-50页 |
一、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因素 | 第36-43页 |
(一) 公务员的职业优势 | 第36-41页 |
(二) 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影响 | 第41-43页 |
二、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家庭因素 | 第43-46页 |
三、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同学因素 | 第46-48页 |
四、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个人因素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云南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影响 | 第50-58页 |
一、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正面影响 | 第50-53页 |
(一)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 第50-51页 |
(二) 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状 | 第51-52页 |
(三) 提供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 | 第52-53页 |
(四) 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化 | 第53页 |
二、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负面影响 | 第53-58页 |
(一) 社会资源的浪费 | 第54页 |
(二)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 第54-55页 |
(三) 社会就业结构失衡 | 第55-56页 |
(四) 社会创新力的下降 | 第56页 |
(五) 大学生就业观的扭曲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引导高校大学生理性报考公务员的对策建议 | 第58-64页 |
(一) 大学生自身角度 | 第58-59页 |
(二) 家庭支持角度 | 第59-60页 |
(三) 学校教育角度 | 第60-61页 |
(四) 政府和社会扶持角度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