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1.3.1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第2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论框架 | 第17-27页 |
2.1 理论框架 | 第17-25页 |
2.1.1 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1.2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 第21-22页 |
2.1.3 “大学生村官”政策概述 | 第22-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2.1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5-26页 |
2.2.2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第3章 泉州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状况分析 | 第27-35页 |
3.1 泉州市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概况和相关政策 | 第27-29页 |
3.1.1 泉州市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慨况 | 第27页 |
3.1.2 泉州市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措施 | 第27-29页 |
3.2 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 第29-35页 |
3.2.1 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初衷 | 第31-32页 |
3.2.2 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任务 | 第32-33页 |
3.2.3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态度 | 第33-34页 |
3.2.4 对自身工作的评价 | 第34-35页 |
第4章 泉州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 第35-45页 |
4.1 泉州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表现 | 第35-41页 |
4.1.1 政策方案 | 第35-38页 |
4.1.2 执行主体的问题 | 第38-39页 |
4.1.3 目标群体的问题 | 第39-40页 |
4.1.4 环境因素 | 第40-41页 |
4.2 基于过程模型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4.2.1 理想化的政策 | 第41页 |
4.2.2 执行主体 | 第41-42页 |
4.2.3 目标群体 | 第42页 |
4.2.4 环境因素 | 第42-45页 |
第5章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途径分析 | 第45-53页 |
5.1 理想化的政策 | 第45-46页 |
5.1.1 政策的稳定性 | 第45页 |
5.1.2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 | 第45-46页 |
5.1.3 完善流动机制 | 第46页 |
5.2 执行主体 | 第46-48页 |
5.2.1 搭建完善交流平台 | 第46-47页 |
5.2.2 大力扶持创业 | 第47页 |
5.2.3 政策执行组织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5.3 目标群体 | 第48-49页 |
5.3.1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知度 | 第48-49页 |
5.3.2 提升专业知识,掌握实用技术 | 第49页 |
5.3.3 积极主动学习工作技巧 | 第49页 |
5.4 政策执行环境 | 第49-53页 |
5.4.1 优化生活环境 | 第49页 |
5.4.2 优化工作环境 | 第49-50页 |
5.4.3 优化社会环境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附录 A 大学生村官计划施行情况调查表 | 第61-65页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