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植物促生细菌 | 第9-11页 |
1.1.1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 第9页 |
1.1.2 植物内生促生细菌 | 第9-10页 |
1.1.3 固氮菌和溶磷菌 | 第10-11页 |
1.2 固氮细菌和溶磷细菌多样性 | 第11页 |
1.3 细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非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 第11-12页 |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2页 |
1.4 植物促生细菌与荒漠化治理 | 第12页 |
1.5 内蒙古荒漠化现状与荒漠化草原 | 第12-13页 |
1.6 四子王旗荒漠草原 | 第13-14页 |
1.7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2.1 研究区简介 | 第1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4-19页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4页 |
2.2.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14-15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2.2.4 序列分析工具和软件 | 第15-16页 |
2.2.5 培养基配方 | 第16-17页 |
2.2.6 主要溶液 | 第17-19页 |
2.2.7 本研究使用的PCR扩增引物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3.1 根际细菌、固氮菌、溶磷细菌的初步分离 | 第19页 |
2.3.2 内生细菌、固氮菌、溶磷细菌的初步分离 | 第19-20页 |
2.3.3 DNA提取及16S rRNA鉴定 | 第20页 |
2.3.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0页 |
2.3.5 固氮细菌固氮酶活性测定 | 第20-21页 |
2.3.6 溶磷细菌溶磷量测定 | 第21页 |
2.3.7 环境样品总DNA提取 | 第21页 |
2.3.8 细菌16S rDNA V3-V5高变区PCR扩增 | 第21-22页 |
2.3.9 细菌nifH基因PCR扩增 | 第22-23页 |
2.3.10 DGGE电泳及其分析方法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8页 |
3.1 根际细菌与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3-31页 |
3.1.1 根际细菌分离与鉴定 | 第23-28页 |
3.1.2 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8-31页 |
3.1.3 根际细菌和内生细菌类群组成比较分析 | 第31页 |
3.2 根际固氮细菌及内生固氮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39页 |
3.2.1 根际固氮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35页 |
3.2.2 内生固氮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5-38页 |
3.2.3 分离的根际和内生固氮细菌类群组成比较分析 | 第38页 |
3.2.4 固氮细菌固氮酶活性 | 第38-39页 |
3.3 根际溶磷细菌及内生溶磷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9-47页 |
3.3.1 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9-44页 |
3.3.2 内生溶磷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46页 |
3.3.3 分离的根际和内生溶磷细菌类群组成比较分析 | 第46页 |
3.3.4 溶磷细菌溶磷能力 | 第46-47页 |
3.4 根际、内生细菌16S rDNA基因的DGGE分析 | 第47-53页 |
3.4.1 根际、内生细菌16S rDNA基因的DGGE图谱与多样性 | 第47-49页 |
3.4.2 条带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9-53页 |
3.5 根际、内生细菌nifH基因的DGGE | 第53-58页 |
3.5.1 根际、内生细菌nifH基因的DGGE图谱与多样性 | 第53-54页 |
3.5.2 条带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54-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4.1 根际和内生细菌、固氮菌、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 | 第58-59页 |
4.2 五种植物根际、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59-60页 |
4.3 五种植物根际、内生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