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2. 逻辑分析法 | 第15页 |
3. 比较研究法 | 第15-16页 |
(五)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1. 关心 | 第16-17页 |
2. 道德、情感 | 第17-18页 |
3. 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体验 | 第18-20页 |
一、关心理论概述 | 第20-31页 |
(一) 关心理论的思想来源及主要内容 | 第20-24页 |
1. 关心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20-22页 |
2. 关心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二) 关心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1. 关心理论的情感性 | 第24页 |
2. 关心理论的情境性 | 第24-25页 |
3. 关心理论的关系性 | 第25页 |
4. 关心理论的人本性 | 第25页 |
5. 关心理论的生活性 | 第25-26页 |
(三) 关心理论对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意义 | 第26-27页 |
1. 有利于营造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人际氛围 | 第26页 |
2. 有利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互动 | 第26页 |
3. 有利于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奠定健康心理基础 | 第26-27页 |
(四) 关心理论在我国得以借鉴运用的原因 | 第27-31页 |
1. 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符合 | 第27-28页 |
2. 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符合 | 第28页 |
3. 与我国的教育观念相符合 | 第28-29页 |
4. 与我国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相符合 | 第29页 |
5. 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相符合 | 第29-31页 |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1-38页 |
(一) 我国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31-32页 |
1. 积极探索新的道德情感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境界 | 第31页 |
2. 将道德情感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世界 | 第31页 |
3. 开始关注实践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 第31-32页 |
(二)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道德情感体验缺乏的后果 | 第32-34页 |
1. 有的大学生面对生命,缺乏敬畏 | 第32-33页 |
2. 有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人,情感冷漠 | 第33-34页 |
3. 有的大学生对环境和社会发展,缺乏责任感 | 第34页 |
(三) 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缺乏的原因 | 第34-38页 |
1. 家庭中父母过度宠爱 | 第34-35页 |
2.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情感 | 第35-37页 |
3. 社会环境复杂且重利益 | 第37-38页 |
三、加强我国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策略 | 第38-48页 |
(一) 构筑和谐家庭关系 | 第38-40页 |
1. 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内在需求 | 第38-39页 |
2. 创建浓厚的关心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第39-40页 |
(二) 加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 | 第40-45页 |
1. 设置符合学生发展且突出情感的教育目标 | 第40-41页 |
2. 挖掘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内容 | 第41-42页 |
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 第42-43页 |
4. 培养具有关心素养的教师 | 第43-44页 |
5. 基于关心而非竞争的成果评估 | 第44-45页 |
(三) 构建关心型社会 | 第45-48页 |
1. 完善教育关怀制度,给予制度保障 | 第45-46页 |
2. 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关心型社会氛围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