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历史缘起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现实缘起 | 第10-11页 |
1.2 选题目的与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2.2 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4.1 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义利观教育与义利观 | 第16-37页 |
2.1 义利观教育的现状 | 第16-18页 |
2.1.1 义利观教育的学科归属 | 第16页 |
2.1.2 义利观教育的调查案例 | 第16-18页 |
2.1.3 义利观在义利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第18页 |
2.2 义利及义利观的起源 | 第18-23页 |
2.2.1 “义”“利”的古文字学起源 | 第18-23页 |
2.2.2 义利观的文献起源 | 第23页 |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义利观述评 | 第23-30页 |
2.3.1 先秦文化中的主要义利观 | 第23-26页 |
2.3.2 汉唐宋明的主要义利观 | 第26-29页 |
2.3.3 近代的主要义利观 | 第29-30页 |
2.4 西方话语中的主要义利观述评 | 第30-34页 |
2.4.1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主要义利观 | 第31-32页 |
2.4.2 近代的主要义利观 | 第32页 |
2.4.3 现代的主要义利观 | 第32-34页 |
2.5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 | 第34-37页 |
2.5.1 义利之间的三种关系 | 第34页 |
2.5.2 义利之间的维度 | 第34-35页 |
2.5.3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 | 第35-37页 |
第3章 义利观的属性与本质 | 第37-48页 |
3.1 义利观的属性 | 第37-39页 |
3.1.1 义利观的辩证性 | 第37-38页 |
3.1.2 义利观的价值性 | 第38页 |
3.1.3 义利观的历史文化性 | 第38-39页 |
3.2 义利观的道德本质 | 第39-45页 |
3.2.1 用康德道德哲学探析义利观的原因 | 第39-40页 |
3.2.2 康德道德哲学与义利观 | 第40-43页 |
3.2.3 康德道德哲学对义利观的启示 | 第43-45页 |
3.3 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 第45-48页 |
3.3.1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义利观的内在联系 | 第45-46页 |
3.3.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实践理性简述 | 第46-47页 |
3.3.3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对义利观的启示 | 第47-48页 |
第4章 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困境的分析 | 第48-59页 |
4.1 现代性危机:义利观面临的困局 | 第48-53页 |
4.1.1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对义利观的冲击 | 第48-50页 |
4.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思维 | 第50-51页 |
4.1.3 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 | 第51页 |
4.1.4 大众传媒的催化与塑造 | 第51-52页 |
4.1.5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 第52-53页 |
4.2 功利与疏离:义利观面临的家庭、学校、文化等挑战 | 第53-56页 |
4.2.1 家庭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学校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 学科分化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 第55页 |
4.2.4 语言、文化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精致利己: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 | 第56-59页 |
4.3.1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 第56-57页 |
4.3.2 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征 | 第57-59页 |
第5章 走出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困境 | 第59-67页 |
5.1 把握义利观教育方向 | 第59-62页 |
5.1.1 从人的本质角度把握观念冲突的方向 | 第59-60页 |
5.1.2 培养独立、自由、理性的现代大学生 | 第60页 |
5.1.3 客观看待社会转型,加强自身修养 | 第60-62页 |
5.1.4 树立对“正义”的信仰 | 第62页 |
5.2 整合社会诸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 第62-63页 |
5.2.1 建立健全制度,进行正义的引导 | 第62-63页 |
5.2.2 整合社会、家庭、学校诸环境,凝聚“正义”之力 | 第63页 |
5.3 加强通识教育,改进授课方式 | 第63-65页 |
5.3.1 加强通识教育 | 第64页 |
5.3.2 进行小班授课及助教讨论式授课 | 第64-65页 |
5.4 重视学生实践和媒介素养 | 第65-67页 |
5.4.1 重视学生实践,培养道德情感 | 第65-66页 |
5.4.2 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