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20-30页 |
2.1 传统城镇化 | 第20-23页 |
2.1.1 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1.2 传统城镇化的发展类型 | 第21-22页 |
2.1.3 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2 新型城镇化 | 第23-26页 |
2.2.1 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客观条件 | 第23-24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阐述 | 第24-25页 |
2.2.3 新型城镇化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2.3 城中村 | 第26-27页 |
2.4 服务型政府 | 第27-30页 |
2.4.1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 第27页 |
2.4.2 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27-29页 |
2.4.3 新型城镇化对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 第29-30页 |
第3章 广汉市市情概述及新型城镇化现状 | 第30-32页 |
3.1 广汉市市情概述 | 第30页 |
3.2 广汉市新型城镇化现状 | 第30-32页 |
第4章 广汉市城中村改造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42页 |
4.1 广汉市城中村的现状 | 第32-35页 |
4.1.1 城中村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 第32页 |
4.1.2 城中村的人口构成情况及受教育程度 | 第32-33页 |
4.1.3 城中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参保情况 | 第33-34页 |
4.1.4 城中村人口的就业情况 | 第34页 |
4.1.5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34页 |
4.1.6 城中村的社区管理情况 | 第34页 |
4.1.7 广汉市城中村成因分析 | 第34-35页 |
4.2 广汉市城中村改造现状 | 第35-37页 |
4.2.1 城中村的改造总体规划 | 第35页 |
4.2.2 城中村的改造现状 | 第35-36页 |
4.2.3 城中村的改造案例 | 第36页 |
4.2.4 城中村的改造效果分析 | 第36-37页 |
4.3 广汉市城中村改造存在主要问题 | 第37-42页 |
4.3.1 城中村改造涉及的产权归属问题 | 第37-38页 |
4.3.2 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利益调整分配问题 | 第38页 |
4.3.3 城中村改造后居民收入与就业顾虑问题 | 第38-39页 |
4.3.4 城中村地籍问题不利于城中村的土体项目整理 | 第39页 |
4.3.5 城中村回迁安置房供需矛盾 | 第39页 |
4.3.6 城中村改造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39-40页 |
4.3.7 城中村改造可能引起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多 | 第40-42页 |
第5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汉市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 第42-46页 |
5.1 梳理城中村改造涉及的产权归属 | 第42页 |
5.2 调整并完善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利益调整分配机制 | 第42-43页 |
5.3 优化城中村改造后居民就业与社保政策配套 | 第43页 |
5.4 以新型城镇化理念规划城中村改造 | 第43-44页 |
5.5 注重对导致城中村改造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原因分析 | 第44页 |
5.6 提高居民参与度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