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钢轨论文

车轮通过时钢轨表面对流换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高速铁路的概况第9-10页
        1.2.1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第9-10页
        1.2.2 国内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第10页
    1.3 重载铁路的概况第10页
    1.4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1-13页
2 钢轨表面的传热分析第13-19页
    2.1 温度分析第13-16页
        2.1.1 热量传递第13-16页
        2.1.2 温度场的三种边界条件第16页
    2.2 钢轨表面传热物理模型第16-17页
    2.3 研究对象的数学描述第17-19页
        2.3.1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第17-18页
        2.3.2 轮轨间的换热第18页
        2.3.4 钢轨表面的辐射换热第18-19页
3 钢轨表面传热性能实验系统第19-30页
    3.1 钢轨表面传热性能实验原理第19-20页
    3.2 钢轨表面传热性能实验台的结构及特点第20-22页
    3.3 钢轨表面传热性能实验台主要部件介绍第22-25页
        3.3.1 固定平台支座第22页
        3.3.2 实验段组成第22-24页
        3.3.3 模拟车轮及模拟钢轨第24-25页
    3.4 实验中各项数据的采集第25-30页
        3.4.1 温度的测定第26-28页
        3.4.2 模拟车轮速度的测定第28-29页
        3.4.3 加热量的控制第29-30页
4 实验流程及数据分析第30-33页
    4.1 实验流程第30页
    4.2 数据分析第30-33页
        4.2.1 雷诺数 Re 的计算方法第30页
        4.2.2 对流换热系数 h 的计算方法第30-31页
        4.2.3 努塞尔数 Nu 的计算方法第31-32页
        4.2.4 误差分析第32-33页
5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33-42页
    5.1 实验数据第33-37页
    5.2 实验结果分析第37-40页
        5.2.1 钢轨表面局部对流换热系数沿轨面分布第37-38页
        5.2.2 钢轨表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与模拟车轮平均线速度关系第38-40页
    5.3 实验结论向实际运用中推广第40-42页
6 物理模型及数值方法第42-50页
    6.1 物理问题的几何描述第42-43页
    6.2 物理问题的数学描述第43页
    6.3 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的确定第43-46页
        6.3.1 研究方法的确定第43-45页
        6.3.2 计算模型的确定第45-46页
    6.4 网格划分第46-47页
    6.5 具体设置与计算第47-50页
        6.5.1 湍流计算模型选择第47-49页
        6.5.2 边界条件第49页
        6.5.3 计算域的设置第49页
        6.5.4 算法选择第49-50页
7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0-53页
    7.1 车轮诱导的流动特性第50-51页
    7.2 轨道表面传热特性第51页
    7.3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第57-58页
附录 B 程序代码第58-6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地铁6号线物资学院站车站与隧道区间施工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设计及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