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9-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3 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2 微博问政背景下政府回应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微博问政的兴起与内涵 | 第17-19页 |
2.1.1 微博问政的兴起 | 第17-18页 |
2.1.2 微博问政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 政府回应、回应型政府与政府回应力的概念辨析 | 第19-20页 |
2.2.1 政府回应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回应型政府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3 政府回应力的概念 | 第20页 |
2.3 微博问政下提升政府回应力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官僚制理论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衍变 | 第20-21页 |
2.3.2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到现代民主治理模式的嬗变 | 第21-23页 |
3 微博问政对政府回应的影响 | 第23-26页 |
3.1 微博问政给政府回应带来的机遇 | 第23-24页 |
3.1.1 促进公众参与的实现 | 第23页 |
3.1.2 拓宽政府的信息视野 | 第23-24页 |
3.1.3 强化政府工作的监督 | 第24页 |
3.2 微博问政给政府回应带来的挑战 | 第24-26页 |
3.2.1 给政府回应主体带来的挑战 | 第24页 |
3.2.2 给政府回应方式带来的挑战 | 第24-25页 |
3.2.3 给政府回应制度带来的挑战 | 第25-26页 |
4 我国政府回应机制与微博问政下政府回应力之考察 | 第26-32页 |
4.1 我国政府回应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4.2 微博问政下我国政府回应力缺失表现及案例分析 | 第27-29页 |
4.2.1 “捂”:封锁消息,拒绝回应 | 第27页 |
4.2.2 “躲”:简单否认,蒙混过关 | 第27-28页 |
4.2.3 “推”:推卸责任,不求实效 | 第28-29页 |
4.2.4 “压”:隐瞒实情,能拖就拖 | 第29页 |
4.3 微博问政下政府回应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4.3.1 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 第29-30页 |
4.3.2 回应机制尚未健全 | 第30页 |
4.3.3 责任追查不够严肃 | 第30-31页 |
4.3.4 官员素质有待提升 | 第31-32页 |
5 提升“微博问政”下政府回应力的对策分析 | 第32-38页 |
5.1 意识转变层面:积极回应、重塑行政伦理 | 第32-33页 |
5.1.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政府回应意识 | 第32页 |
5.1.2 重塑行政观念,注重行政伦理建设 | 第32-33页 |
5.2 制度构建层面:科学构建回应体系 | 第33-36页 |
5.2.1 完善政府回应的法律法规环境 | 第33-34页 |
5.2.2 打造多元高效的政府回应平台 | 第34页 |
5.2.3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34-35页 |
5.2.4 建立政府回应的评估考核机制 | 第35页 |
5.2.5 构建公共舆情的研判和引导机制 | 第35-36页 |
5.3 能力建设层面: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 第36-38页 |
5.3.1 加强新媒体培训,提升“善用媒体”的能力 | 第36-37页 |
5.3.2 规避问政局限,强化“善管媒体”的能力 | 第37-38页 |
6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