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3.2 调查法第13页
        1.3.3 比较分析法第13-14页
        1.3.4 案例分析法第14页
    1.4 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15-25页
    2.1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内涵第15-19页
        2.1.1 投贷联动内涵第15页
        2.1.2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开展的必要性第15-19页
    2.2 理论基础第19-22页
        2.2.1 信贷配给理论第19页
        2.2.2 成长周期理论第19-21页
        2.2.3 融资优序理论第21页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1页
        2.2.5 博弈论第21-22页
        2.2.6 激励相容理论第22页
    2.3 文献综述第22-25页
        2.3.1 国外文献综述第22-23页
        2.3.2 国内文献综述第23-24页
        2.3.3 文献评述第24-25页
第3章 投贷联动业务体系及模式研究第25-31页
    3.1 投贷联动业务体系第25-27页
        3.1.1 主体第25页
        3.1.2 工具第25页
        3.1.3 服务对象第25页
        3.1.4 盈利方式第25-26页
        3.1.5 风险控制第26页
        3.1.6 衍生业务第26页
        3.1.7 行权退出第26-27页
    3.2 投贷联动模式第27-31页
        3.2.1 商业银行与外部机构投贷联动合作模式第27-29页
        3.2.2 商业银行集团内部投贷联动模式第29-31页
第4章 国内外投贷联动案例研究第31-39页
    4.1 投贷联动业务案例简述第31-32页
        4.1.1 国外案例简述——以G银行为例第31页
        4.1.2 国内案例简述——以B银行为例第31-32页
    4.2 投贷联动业务案例对比分析第32-39页
        4.2.1 联动模式第32-33页
        4.2.2 市场定位第33-34页
        4.2.3 服务体系第34-35页
        4.2.4 盈利模式第35-36页
        4.2.5 风险控制第36-37页
        4.2.6 行权退出第37-39页
第5章 我国投贷联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9-43页
    5.1 我国投贷联动发展现状第39-40页
        5.1.1 整体情况介绍第39页
        5.1.2 试点银行现状分析第39-40页
    5.2 我国投贷联动发展存在问题第40-43页
        5.2.1 政策及法律监管问题第40页
        5.2.2 投贷联动体系缺陷问题第40-41页
        5.2.3 业务模式创新不足问题第41页
        5.2.4 风险与收益平衡博弈问题第41-43页
第6章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创新第43-45页
    6.1 联动主体创新-证券公司子公司第43页
    6.2 投资工具创新-可转换债券第43页
    6.3 风险控制创新-保险机制第43-44页
    6.4 退出方式创新-借壳上市/银行间股权交易平台第44-45页
第7章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发展建议第45-50页
    7.1 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推动和建设相关监督制度发展第45-46页
        7.1.1 逐步允许商业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第45-46页
        7.1.2 银行贷款资金使用范围适度放宽第46页
    7.2 商业银行应完善投贷联动业务体系第46-50页
        7.2.1 相关客户准入体系第46-47页
        7.2.2 投资前价值评估体系第47页
        7.2.3 投资期间辅导与监管体系第47页
        7.2.4 风险管控体系第47-48页
        7.2.5 投后退出机制体系第48页
        7.2.6 专业化人员建设及绩效考核体系第48-49页
        7.2.7 信息资源库体系第49页
        7.2.8 多层次科技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韩股指期货市场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经营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