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荒漠化地区人口流动中的信息传播--对甘肃省民勤县H村的民族志调查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选题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8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8-12页 |
一、对人口流动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对农民媒介使用的量化研究 | 第10-11页 |
三、民族志视野下的农村传播研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民族志方法论 | 第12-13页 |
二、参与式观察 | 第13页 |
三、深度访谈 | 第13页 |
四、局限性分析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村庄基本情况概述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村庄的自然环境 | 第14-15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二、气候条件 | 第15页 |
第二节 历史上的村庄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居住状况及地区联系 | 第17-19页 |
一、居住状况及人口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二、外部联系 | 第18页 |
三、经济收入来源 | 第18-19页 |
四、教育 | 第19页 |
第四节 村庄媒介环境 | 第19-24页 |
一、报纸:陌生的媒介 | 第19-20页 |
二、广播:消失的媒介 | 第20页 |
三、电视:户户通与数字电视 | 第20-22页 |
四、新媒体悄然而来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为了活命:口口相传的封闭乡村传播 | 第24-27页 |
第一节 闭合的传播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口口相传的求生迁徙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为了更好的生活:多元媒介互动下的自主流动 | 第27-39页 |
第一节 自主流动形式概览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电视屏幕呈现的新视野 | 第29-33页 |
一、电视消除了自主流动的心理障碍 | 第29-31页 |
二、电视催生了外出打工的愿望 | 第31-32页 |
三、看电视有助于提高流动决策水平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人际传播编织的流动网络 | 第33-35页 |
一、“熟人”引导的流动 | 第34页 |
二、波纹式的扩散网络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下的乡村流动面貌 | 第35-39页 |
一、网络让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 | 第35-37页 |
二、手机随时随地地沟通行情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为了生态保护:组织传播下的被动流动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当地大众媒体对生态保护宣传的长期缺位 | 第39-40页 |
一、各级电视议程设置重心偏离 | 第39-40页 |
二、本地节目内容传达低效 | 第40页 |
第二节 前期预热:“温总理的嘱托”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组织传播发力,强制村落搬迁 | 第41-43页 |
第四节 搬迁后生态移民的媒介使用 | 第43-48页 |
一、生态移民加剧了乡村人际传播 | 第43-46页 |
二、电视成了“电子保姆”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1 | 第56-57页 |
附录2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