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9页
        1.2.1 信用风险传染的相关研究第13-15页
        1.2.2 商业银行风险传染的相关研究第15-18页
        1.2.3 文献述评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21-22页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第22-23页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风险传染效应的相关理论第23-31页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基础理论第23-25页
        2.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第23-24页
        2.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第24-25页
        2.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第25页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第25-28页
        2.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内涵第25-26页
        2.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2.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路径与机制第27-28页
    2.3 风险传染效应的相关理论第28-30页
        2.3.1 风险传染效应的含义第28页
        2.3.2 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因素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现状及问题第31-39页
    3.1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第31-36页
        3.1.1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的现状第31-33页
        3.1.2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传染的现状第33-36页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问题分析第36-38页
        3.2.1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传染源管理问题分析第36-37页
        3.2.2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传染环境问题分析第37-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度量及模型构建第39-50页
    4.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第39-42页
    4.2 Copula方法与信用风险传染的度量第42-48页
        4.2.1 Copula函数理论第42-43页
        4.2.2 常用的Copula函数第43-45页
        4.2.3 基于Copula函数的相关性测度第45-48页
        4.2.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度量第48页
    4.3 模型的构建方法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实证分析第50-64页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第50-51页
    5.2 边缘分布的确定第51-53页
    5.3 Copula函数的选取及参数估计第53-57页
    5.4 尾部相关系数的计算第57-61页
    5.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性判断第61-63页
    5.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管理策略第64-68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64页
    6.2 防范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建议第64-68页
        6.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源管理相关建议第65-66页
        6.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环境改善相关建议第66-68页
附录第68-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TVP-VAR模型
下一篇:基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