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信用风险传染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商业银行风险传染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风险传染效应的相关理论 | 第23-31页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基础理论 | 第23-25页 |
2.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 第24-25页 |
2.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性 | 第25页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2.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路径与机制 | 第27-28页 |
2.3 风险传染效应的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2.3.1 风险传染效应的含义 | 第28页 |
2.3.2 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现状及问题 | 第31-39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 第31-36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的现状 | 第31-33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传染的现状 | 第33-36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3.2.1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传染源管理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3.2.2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传染环境问题分析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度量及模型构建 | 第39-50页 |
4.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 | 第39-42页 |
4.2 Copula方法与信用风险传染的度量 | 第42-48页 |
4.2.1 Copula函数理论 | 第42-43页 |
4.2.2 常用的Copula函数 | 第43-45页 |
4.2.3 基于Copula函数的相关性测度 | 第45-48页 |
4.2.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度量 | 第48页 |
4.3 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0-64页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 第50-51页 |
5.2 边缘分布的确定 | 第51-53页 |
5.3 Copula函数的选取及参数估计 | 第53-57页 |
5.4 尾部相关系数的计算 | 第57-61页 |
5.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性判断 | 第6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管理策略 | 第64-68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4页 |
6.2 防范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的建议 | 第64-68页 |
6.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源管理相关建议 | 第65-66页 |
6.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染环境改善相关建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