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0-12页 |
1.4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研究与评述 | 第13-16页 |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 | 第13-14页 |
2.2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 | 第14-15页 |
2.3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 | 第15页 |
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理论分析 | 第16-22页 |
3.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 第16-19页 |
3.1.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标—追求效益 | 第16页 |
3.1.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全员全业务全流程 | 第16-17页 |
3.1.3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审计手段—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 | 第17-18页 |
3.1.4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活动领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 | 第18-19页 |
3.2 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分析 | 第19-22页 |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20页 |
3.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3.2.3 价值链理论 | 第21-22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向增值型内审转型的基础 | 第22-25页 |
4.1.1 公司治理架构完整 | 第22-23页 |
4.1.2 传统内部审计发展完善 | 第23页 |
4.1.3 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依 | 第23-24页 |
4.1.4 内部审计有非现场审计系统支持 | 第24页 |
4.1.5 内部审计范围向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发展 | 第24-25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增值型内审的困难 | 第25-27页 |
4.2.1 内部审计独立性体现不充分 | 第25页 |
4.2.2 审计人员素质达不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求 | 第25页 |
4.2.3 内部审计范围有待拓展至公司治理 | 第25-26页 |
4.2.4 内部审计利用率不佳,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 | 第26-27页 |
第五章 J银行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 第27-34页 |
5.1 J银行内部审计介绍 | 第27-29页 |
5.1.1 J银行成立背景 | 第27页 |
5.1.2 J银行江苏省审计分部 | 第27-29页 |
5.2 J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5.2.1 高层对增值型内部审计认识不够深刻 | 第29-31页 |
5.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待加强 | 第31页 |
5.2.3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达不到非现场审计的素质要求 | 第31-32页 |
5.2.4 增值型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 | 第32-34页 |
第六章 推进商业银行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措施 | 第34-40页 |
6.1 学习国外经验,由上而下传导价值增值的观念 | 第34页 |
6.2 提升交叉审计,加强增值型内审的独立性 | 第34-35页 |
6.3 提高准入门槛,全面提升增值型内审的人员素质 | 第35-36页 |
6.4 兼顾全面风险管理,降低增值型内审非现场审计系统的操作难度 | 第36-37页 |
6.5 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开展增值型内审 | 第37-38页 |
6.6 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考核标准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