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重车轻人的街道设计 | 第11页 |
1.1.2 封闭内聚的住区模式 | 第11-12页 |
1.1.3 双重属性的边界空间 | 第12页 |
1.1.4 有待挖掘的空间价值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1 城市住区 | 第13页 |
1.3.2 公共生活空间 | 第13-14页 |
1.3.3 临街公共生活空间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4-22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2-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2 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思辨 | 第25-51页 |
2.1 住区与街道公共生活空间紧密关系 | 第25-28页 |
2.1.1 住区与街道生活的天然联系 | 第25-27页 |
2.1.2 居民的街道生活情节 | 第27页 |
2.1.3 临街公共生活的形成 | 第27-28页 |
2.2 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特性 | 第28-30页 |
2.2.1 作为边界的属性 | 第28页 |
2.2.2 兼顾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双重属性 | 第28-29页 |
2.2.3 体现控制管理的法定性 | 第29-30页 |
2.3 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30-37页 |
2.3.1 人的需求 | 第30-32页 |
2.3.2 住区结构 | 第32-35页 |
2.3.3 街道结构、密度与形态 | 第35-36页 |
2.3.4 临街建筑 | 第36-37页 |
2.4 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37-49页 |
2.4.1 边界形式 | 第37-40页 |
2.4.2 临街空间形态 | 第40-44页 |
2.4.3 人的活动空间 | 第44-47页 |
2.4.4 景观绿化 | 第47-48页 |
2.4.5 街道设施及小品 | 第48-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解读 | 第51-111页 |
3.1 纺织城概况 | 第51-54页 |
3.1.1 纺织城的区位 | 第51页 |
3.1.2 纺织城的历史 | 第51-52页 |
3.1.3 纺织城的现状 | 第52-53页 |
3.1.4 纺织城的未来 | 第53-54页 |
3.2 调研对象及内容 | 第54-55页 |
3.2.1 调研的范围及对象 | 第54页 |
3.2.2 调研内容 | 第54-55页 |
3.3 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调查 | 第55-83页 |
3.3.1 纺织城街道现状的整体情况 | 第55-57页 |
3.3.2 纺织城主要街道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调查 | 第57-66页 |
3.3.3 纺织城次要街道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调查 | 第66-78页 |
3.3.4 纺织城其他街道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调查 | 第78-83页 |
3.5 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 第83-98页 |
3.5.1 纺织城主要街道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 第83-86页 |
3.5.2 纺织城次要街道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 第86-92页 |
3.5.3 纺织城其他街道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 第92-94页 |
3.5.4 纺织城临街公共生活空间重要节点的分析 | 第94-98页 |
3.4 居民对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满意度及需求分析 | 第98-104页 |
3.4.1 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使用频率分析 | 第98-99页 |
3.4.2 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整体感受分析 | 第99-100页 |
3.4.3 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各构成要素的满意度分析 | 第100-103页 |
3.4.4 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的未来需求分析 | 第103-104页 |
3.4.5 问卷分析小结 | 第104页 |
3.6 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现状总结 | 第104-109页 |
3.6.1 影响要素与构成要素总结 | 第104-108页 |
3.6.2 典型问题的存在 | 第108-10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4 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 第111-137页 |
4.1 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整体规划原则 | 第111-114页 |
4.1.1 满足纺织城人群差异化需求原则 | 第111页 |
4.1.2 优化纺织城功能结构的协调原则 | 第111-113页 |
4.1.3 引导纺织城内外交通各行其道原则 | 第113页 |
4.1.4 符合纺织城新旧延续的持续发展原则 | 第113-114页 |
4.1.5 体现纺织城地域与历史文化特色原则 | 第114页 |
4.2 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 第114-118页 |
4.2.1 加强边界空间的交流承载 | 第114-115页 |
4.2.2 营造吸引人的临街空间 | 第115-116页 |
4.2.3 保障最小人行宽度 | 第116页 |
4.2.4 布置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空间 | 第116-117页 |
4.2.5 体现地域特色的设施与小品 | 第117-118页 |
4.3 针对典型问题的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 第118-129页 |
4.3.1 消极空间的转变 | 第118-120页 |
4.3.2 单调空间的变奏 | 第120-124页 |
4.3.3 人车矛盾的处理 | 第124-126页 |
4.3.4 人行空间的拓展 | 第126-129页 |
4.4 作为纺织城重要节点的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 | 第129-136页 |
4.4.1 主要街道交叉口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 | 第129-132页 |
4.4.2 重要出入口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 | 第132-1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5 结语 | 第137-14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37-13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图录 | 第147-151页 |
表录 | 第151-1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3-155页 |
附录 A:调研问卷 | 第155-158页 |
附录 B:纺织城住区临街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调研总表 | 第158-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