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3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3-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研究内容第14-16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16-17页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7-27页
    2.1 生态村相关概念及涵义界定第17-19页
        2.1.1 农村、自然村、行政村、村落第17页
        2.1.2 生态社区与低碳社区第17-18页
        2.1.3 生态村第18-19页
    2.2 生态村发展模式第19-23页
        2.2.1 生态村发展模式的定义及其内涵第19-20页
        2.2.2 生态村发展模式的构架第20-23页
    2.3 生态村研究相关理论基础第23-27页
        2.3.1 乡村聚落生态理论第23页
        2.3.2 生态价值观理论第23-24页
        2.3.3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24页
        2.3.4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第24-27页
3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模式现状分析第27-45页
    3.1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现状调查第27-29页
        3.1.1 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现状第27页
        3.1.2 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第27-28页
        3.1.3 陕西省生态村建设情况第28-29页
    3.2 对陕西省现有的生态村发展模式的分类第29-41页
        3.2.1 综合发展型第30-31页
        3.2.2 现代生态技术应用型第31-35页
        3.2.3 城郊农家乐带动型第35-38页
        3.2.4 民俗文化依托型第38-41页
    3.3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第41-45页
        3.3.1 形成原因第42页
        3.3.2 经济效益第42-43页
        3.3.3 环境效益第43页
        3.3.4 社会效益第43-45页
4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5-51页
    4.1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第45-48页
        4.1.1 综合发展型存在的问题第45-46页
        4.1.2 现代生态技术应用型存在的问题第46页
        4.1.3 城郊农家乐带动型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4.1.4 民俗文化依托型存在的问题第47-48页
    4.2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8-51页
        4.2.1 环境承载力有限第48页
        4.2.2 缺乏统筹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第48-49页
        4.2.3 融资建设困难,资本回收期长第49页
        4.2.4 忽视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第49-51页
5 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第51-57页
    5.1 中外生态村理念差异第51-52页
    5.2 发达国家生态村发展模式第52-56页
        5.2.1 美国第52-53页
        5.2.2 德国第53-54页
        5.2.3 英国第54-55页
        5.2.4 日本第55-56页
    5.3 国外生态村建设对陕西省生态村建设的启示第56-57页
6 陕西省生态村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7-61页
    6.1 生态环境层面第57-58页
        6.1.1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第57页
        6.1.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第57-58页
        6.1.3 优化生态环境规划格局第58页
    6.2 生态产业层面第58-59页
        6.2.1 统筹规划并积极扶持农村生态旅游业第58页
        6.2.2 科技投入推进农村工业的减排降污第58-59页
        6.2.3 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步伐第59页
    6.3 社会层面第59-61页
        6.3.1 倡导绿色消费第59-60页
        6.3.2 尊重和完善地域生态文化服务第60-6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7.1 结论第61-62页
    7.2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69页
附件1第69-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私合作项目中信任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VFM绩效评价思想
下一篇:西安纺织城住区临街公共生活空间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