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
摘要(中文) | 第1-8页 |
摘要(英文) | 第8-13页 |
导言 | 第13-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近五年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有关大学生就业及就业观研究文献的分布 | 第14-15页 |
2. 近五年有关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基本概况 | 第15-19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4. 研究基础 | 第20-21页 |
一、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在改革开放后的演变 | 第21-25页 |
(一) 大学生就业观及相关概念 | 第21页 |
(二) 改革开放后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 | 第21-25页 |
1. 人才统包统分的就业观 | 第22页 |
2. 向市场导向过渡的就业观 | 第22-23页 |
3. 市场导向的就业观 | 第23-25页 |
(1) 自主择业 | 第24页 |
(2) 自谋职业 | 第24-25页 |
二、由大学生相关现象剖析就业观存在的误区 | 第25-33页 |
(一) 毕业生就业分布的高度集中及其后果 | 第25-28页 |
1. 毕业生就业分布的高度集中 | 第25-27页 |
(1) 农村大学生向城市的集中 | 第25-26页 |
(2) 中西部毕业生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 | 第26页 |
(3) 大学生向少数行业的集中 | 第26-27页 |
2. 毕业生的高度集中造成人才分布的不平衡 | 第27-28页 |
(二) 大学生就业观影响下的学习现象及其隐忧 | 第28-31页 |
1. 大学生学习的三个热门现象 | 第28-30页 |
(1) 为就业而考证 | 第28-29页 |
(2) 就业压力之下选择考研 | 第29页 |
(3) 为就业而兼职 | 第29-30页 |
2. 学习的功利性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30-31页 |
(三) 大学生就业过程存在的复杂心态及其影响 | 第31-33页 |
1.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复杂心态 | 第31-32页 |
(1) 积极的自主意识 | 第31-32页 |
(2) 仍然存在的复杂心态 | 第32页 |
2. 复杂心态不利于社会公平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的原因探讨 | 第33-40页 |
(一) 大学生的现实选择与当前就业状况紧密相联 | 第33-35页 |
1. 现有产业结构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地域与行业 | 第33-34页 |
2. 当前就业形势给部分大学生带来恐惧感 | 第34-35页 |
(二) 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矛盾 | 第35-37页 |
1.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大学生社会身份的下移 | 第35页 |
2. 大学生的精英意识仍然存在现实基础 | 第35-37页 |
(1) 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 第35-37页 |
(2) 传统的考试制度 | 第37页 |
(三) 消极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 第37-38页 |
1. 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2. 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干扰 | 第38页 |
(四) 社会舆论存在的弊端给大学生就业产生压力 | 第38-40页 |
1. 社会舆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因素 | 第38-39页 |
2. 社会舆论给大学生就业产生压力 | 第39-40页 |
四、综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更科学的就业观 | 第40-52页 |
(一) 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形势 | 第40-43页 |
1. 保增长与保就业相结合 | 第40-41页 |
2.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 第41-42页 |
3. 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 第42-43页 |
(二) 协调社会发展减少精英意识 | 第43-45页 |
1. 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 第43-44页 |
2. 统筹东中西部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 第44页 |
3. 统筹行业发展缩小行业差别 | 第44-45页 |
(三) 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与公平的就业环境 | 第45-48页 |
1. 引导媒体增加对平凡人物的关注度 | 第45-46页 |
2. 家长应适当降低对子女的就业期望 | 第46-47页 |
3. 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 第47-48页 |
(四) 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 第48-49页 |
1. 重点关注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 | 第48-49页 |
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 | 第49页 |
(五)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 | 第49-52页 |
1. 艰苦奋斗再教育 | 第50-51页 |
2. 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