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植物耐铝机制 | 第12-17页 |
1.1.1 内部忍耐机制 | 第13-14页 |
1.1.2 外部排斥机制 | 第14-16页 |
1.1.3 植物的其它耐铝机制 | 第16-17页 |
1.2 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耐铝机制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1.2.1 ART1调控多个耐铝相关基因 | 第17-19页 |
1.3 WRKY转录因子 | 第19-23页 |
1.3.1 WRKY转录因子的特点与分类 | 第19-20页 |
1.3.2 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第20-23页 |
1.4 问题的提出,拟解决的问题,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问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3 拟解决问题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第25-34页 |
2.1 本实验所用到的水稻材料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培养方法 | 第25页 |
2.3 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 | 第25-26页 |
2.4 根尖伊文思蓝及苏木精染色 | 第26页 |
2.4.1 伊文思蓝染色 | 第26页 |
2.4.2 苏木精染色 | 第26页 |
2.5 DNA提取 | 第26页 |
2.6 RNA提取 | 第26-27页 |
2.7 实时定量PCR | 第27-28页 |
2.8 亚细胞定位 | 第28-31页 |
2.8.1 载体构建 | 第28-30页 |
2.8.2 农杆菌的转化 | 第30-31页 |
2.8.3 烟草瞬时表达 | 第31页 |
2.9 转录激活实验 | 第31-32页 |
2.9.1 转录激活活性 | 第31-32页 |
2.9.2 阳性克隆的显色反应 | 第32页 |
2.10 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32页 |
2.11 本实验定量所用引物 | 第32-34页 |
2.11.1 半定量引物 | 第33页 |
2.11.2 定量引物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4-46页 |
3.1 基因结构分析 | 第34页 |
3.2 WRKY22表达模式分析 | 第34-35页 |
3.3 WRKY22 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35-36页 |
3.4 wrky22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36-37页 |
3.5 根尖伊文思蓝染色 | 第37-38页 |
3.6 根尖苏木精染色 | 第38页 |
3.7 WRKY22亚细胞定位 | 第38-40页 |
3.8 WRKY22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40-41页 |
3.9 耐铝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1-43页 |
3.10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页 |
3.11 讨论 | 第43-46页 |
3.11.1 WRKY22参与水稻耐铝调控 | 第43-44页 |
3.11.2 WRKY22定位于细胞核,有转录激活活性 | 第44页 |
3.11.3 WRKY22与ART1调控的信号通路有何关系?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Appendix 硝酸还原酶和氧甲基转移酶响应铝胁迫的初步探索 | 第55-67页 |
1 硝酸还原酶和氧甲基还原酶 | 第55-57页 |
1.1 硝酸还原酶 | 第55页 |
1.2 硝酸还原酶与NO的产生 | 第55页 |
1.3 NO参与胁迫应答 | 第55-56页 |
1.4 氧-甲基转移酶 | 第56-57页 |
2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案 | 第57-58页 |
3 实验材料方法 | 第58-59页 |
3.1 本实验所用水稻材料 | 第58页 |
3.2 实验材料培养方法 | 第58页 |
3.3 RNA提取剂及实时定量PCR | 第58页 |
3.4 本实验所用引物 | 第58页 |
3.5 突变体鉴定 | 第58页 |
3.6 实时定量PCR | 第58页 |
3.7 实时定量PCR所用引物 | 第58-59页 |
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9-65页 |
4.1 NR表达模式分析及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59-61页 |
4.2 OMT功能的初步探索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