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访谈法设计 | 第17-21页 |
1.4 选题的创新性 | 第21-23页 |
第2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概述 | 第23-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23页 |
2.1.2 账户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1.3 支付程序相关概念 | 第24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页 |
2.2.3 博弈理论 | 第25页 |
2.2.4 制度创新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状况 | 第27-39页 |
3.1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历程 | 第27-28页 |
3.1.1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背景 | 第27页 |
3.1.2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标 | 第27-28页 |
3.1.3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内容 | 第28页 |
3.2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的现状和成效 | 第28-37页 |
3.2.1 改革建立了一个单一账户体系 | 第29-30页 |
3.2.2 改革规范了收缴和支出拨付程序 | 第30-32页 |
3.2.3 改革强化了财政资金监管 | 第32-35页 |
3.2.4 改革推动了公务卡的推广 | 第35-37页 |
3.3 珠海市香洲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示范意义 | 第37-39页 |
第4章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9-47页 |
4.1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运行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 第39-43页 |
4.1.1 财政资金存在大量安全风险 | 第39-40页 |
4.1.2 代理银行的服务质量不高 | 第40-41页 |
4.1.3 公务卡改革的困难较大 | 第41页 |
4.1.4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够完善 | 第41-42页 |
4.1.5 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 第42-43页 |
4.2 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运行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4.2.1 财政资金的集中和监管不到位 | 第43-44页 |
4.2.2 政府缺少对代理银行的系统性管理 | 第44-45页 |
4.2.3 公务卡推行的投入和多样化发展不足 | 第45页 |
4.2.4 政府对信息化系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 第45-46页 |
4.2.5 财会队伍成分复杂培训不易 | 第46-47页 |
第5章 国内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情况的比较研究 | 第47-53页 |
5.1 国内经验 | 第47-50页 |
5.1.1 温州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经验 | 第47-48页 |
5.1.2 包头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经验 | 第48-49页 |
5.1.3 杭州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经验 | 第49-50页 |
5.2 国外经验 | 第50-51页 |
5.2.1 美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部分运行经验 | 第50-51页 |
5.2.2 英国公务卡实施经验 | 第51页 |
5.3 各地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经验的比较和启示 | 第51-53页 |
第6章 完善珠海市香洲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的措施与建议 | 第53-58页 |
6.1 香洲区应以更完善的监管制度实现支付的硬约束 | 第53-54页 |
6.2 香洲区应以更严格的要求提高代理银行服务水平 | 第54页 |
6.3 香洲区应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公务卡改革 | 第54-55页 |
6.4 香洲区应以更完备的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 | 第55-56页 |
6.5 香洲区应以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障财政业务水平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