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目标 | 第13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界定 | 第23-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2.1.1 农业财政补贴政策 | 第23-24页 |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24-25页 |
2.1.3 成都崇州“共营制”农业发展模式 | 第25-26页 |
2.2 财政支出理论 | 第26-32页 |
2.2.1 国外财政支出理论 | 第26-29页 |
2.2.2 国内财政支出理论 | 第29-30页 |
2.2.3 财政支出对农业支持的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第3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崇州农业发展模式中的财政补贴政策分析 | 第32-45页 |
3.1 成都崇州“共营制”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 第32-35页 |
3.1.1 成都崇州农业发展模式诞生的背景 | 第32-33页 |
3.1.2 成都崇州农业发展模式的三大要素解析 | 第33-35页 |
3.2 成都崇州农业财政补贴的种类与补贴标准 | 第35-38页 |
3.2.1 粮食(油菜)规模化生产财政奖补 | 第36页 |
3.2.2 农业支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 第36页 |
3.2.3 耕地保护基金 | 第36-37页 |
3.2.4 其他补贴 | 第37-38页 |
3.3“共营制下”财政补贴政策对成都崇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38-45页 |
第4章 成都崇州“共营制”下财政补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与问题分析 | 第45-53页 |
4.1 补贴结构的不合理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45-49页 |
4.1.1 现有的补贴政策缺乏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 | 第45-47页 |
4.1.2 补贴政策欠缺对经济作物的扶持 | 第47页 |
4.1.3 补贴重“量”而不重“质” | 第47-48页 |
4.1.4 缺失引导绿色生产行为的财政补贴政策 | 第48-49页 |
4.2 人才引进补贴水平较低 | 第49-50页 |
4.3 补贴对象不合理 | 第50-51页 |
4.4 缺乏有力的补贴政策引导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 | 第51-53页 |
第5章国外农业财政补贴政策的启示 | 第53-56页 |
5.1 美国财政补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 第53页 |
5.2 欧盟财政补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 第53-54页 |
5.3 日本财政补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 第54页 |
5.4 韩国财政补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 第54-56页 |
第6章 促进成都崇州“共营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建议 | 第56-62页 |
6.1 优化农业财政补贴结构 | 第56-59页 |
6.1.1 调整农业财政补贴目标定位以鼓励适度规模的经营 | 第56-57页 |
6.1.2 适度增加扶持经济作物的财政补贴政策 | 第57页 |
6.1.3 完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政补贴政策 | 第57-59页 |
6.1.4 引入考核机制引导健康的农业生产行为 | 第59页 |
6.2 完善农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补贴政策 | 第59-60页 |
6.3 健全农业职业经理人与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补贴政策 | 第60-62页 |
6.3.1 优化农业职业经理人补贴政策 | 第60页 |
6.3.2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补贴 | 第60-62页 |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7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69-72页 |
附录二 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访谈记录(部分整理) | 第72-75页 |
附录三 部门访查所获资料清单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