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永州的地理人文与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1.2 永州方言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3 语气词与方言语气词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1.3.1 语气词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1.3.2 方言语气词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永州方言音系 | 第20-25页 |
2 语气词的相关概念与分类标准 | 第25-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5-28页 |
2.2 分类标准 | 第28-32页 |
2.2.1 分类总表 | 第30页 |
2.2.2 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3 永州方言语气词的分类研究 | 第32-117页 |
3.1 事态语气词 | 第32-51页 |
3.1.1 的[ti~(11)] | 第32-39页 |
3.1.2 了_1[liau~(45)] | 第39-44页 |
3.1.3 咖[ka~(11)] | 第44-51页 |
3.2 情态语气词 | 第51-103页 |
3.2.1 了_2[liau~(45)] | 第51-53页 |
3.2.2 哉[tsai~(45)] | 第53-55页 |
3.2.3 着[tso~(11)] | 第55-61页 |
3.2.4 得[te~(11)] | 第61-64页 |
3.2.5 嘞_1[lei~(11)] | 第64-70页 |
3.2.6 呕[(?)u~(11)] | 第70-74页 |
3.2.7 唸[nia~(14)] | 第74-77页 |
3.2.8 唻[lai~(22)] | 第77-79页 |
3.2.9 噢_1[au~(11)] | 第79-81页 |
3.2.10 啊_1[a~(11)] | 第81-85页 |
3.2.11 嘛[ma~(22)] | 第85-90页 |
3.2.12 诶_1[ei~(11)] | 第90-92页 |
3.2.13 哎[ai~(11)] | 第92-94页 |
3.2.14 嘇[ts~ha~(11)] | 第94-95页 |
3.2.15 啰[lo~(22)] | 第95-99页 |
3.2.16 的话[ti~(11)γua~(14)] | 第99-102页 |
3.2.17 去了[k~he~(14)liau~(11)] | 第102-103页 |
3.3 疑问语气词 | 第103-117页 |
3.3.1 啊_2[a~(11)] | 第104-108页 |
3.3.2 吧[ba~(11)] | 第108-111页 |
3.3.3 嘞_2[lei~(11)] | 第111-113页 |
3.3.4 诶_2[ei~(11)] | 第113-114页 |
3.3.5 噢_2[au~(11)] | 第114-117页 |
4 永州方言语气词系统研究 | 第117-139页 |
4.1 永州方言语气词的语音特征 | 第117-120页 |
4.2 永州方言语气词的句法分布 | 第120-130页 |
4.3 永州方言语气词的同类连用 | 第130-139页 |
4.3.1 事态语气词与事态语气词连用 | 第130-132页 |
4.3.2 事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 | 第132-134页 |
4.3.3 事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第134-136页 |
4.3.4 情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 | 第136-137页 |
4.3.5 情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 第137-139页 |
5 结论 | 第139-142页 |
5.1 论文的总体结论和创新点 | 第139-141页 |
5.2 论文的不足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