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体育学科的重要地位 | 第9页 |
1.1.2 体育教师肩负的重任 | 第9-10页 |
1.1.3 体育教师形象直接影响学生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2.1.1 教师形象 | 第11页 |
2.1.2 教师角色 | 第11-12页 |
2.1.3 教师素质 | 第12页 |
2.1.4 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 第12-13页 |
2.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2.1 有关教师形象的研究 | 第13-14页 |
2.2.2 有关体育教师形象的研究 | 第14-15页 |
2.3 当前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 第15-16页 |
3 教师形象的历史变迁 | 第16-21页 |
3.1 晚清时期的教师形象:教师从“先生”改称为“教员” | 第16-17页 |
3.2 民国时期教师形象:教师是教育救国的“弄潮儿” | 第17-18页 |
3.3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师形象:教师是所谓的“人民的教师” | 第18-19页 |
3.4 改革开放时期的教师形象:教师是“专业人” | 第19-21页 |
4 体育教师形象的内涵及历史变迁 | 第21-27页 |
4.1 体育教师形象的内涵 | 第21-22页 |
4.1.1 体育教师形象的概念 | 第21页 |
4.1.2 体育教师形象的本质 | 第21-22页 |
4.2 体育教师形象的历史变迁 | 第22-27页 |
4.2.1 20世纪初期体育教师的形象:以军人的形象出现 | 第22-24页 |
4.2.2 20世纪中期体育教师形象:以教练的形象出现 | 第24-25页 |
4.2.3 20世纪后期体育教师形象:以教书育人的形象出现 | 第25-27页 |
5 当代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的现状调查 | 第27-39页 |
5.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5.2.1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5.2.2 问卷调查法 | 第27-28页 |
5.2.3 数理统计法 | 第28页 |
5.3 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 第28-29页 |
5.4 体育教师形象整体的分析 | 第29-30页 |
5.5 体育教师形象各维度的分析 | 第30-35页 |
5.5.1 体育教师仪表仪态形象的分析 | 第30页 |
5.5.2 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象的分析 | 第30-31页 |
5.5.3 体育教师学识学术形象的分析 | 第31-32页 |
5.5.4 体育教师专业技术形象的分析 | 第32-33页 |
5.5.5 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形象的分析 | 第33-34页 |
5.5.6 体育教师爱岗敬业形象的分析 | 第34-35页 |
5.6 从不同性别对体育教师形象的分析 | 第35-36页 |
5.7 从不同专业对体育教师形象的分析 | 第36-3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9-41页 |
6.1 结论 | 第39页 |
6.2 建议 | 第39-41页 |
6.2.1 体育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形能力 | 第39-40页 |
6.2.2 加强体育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建设 | 第40页 |
6.2.3 加强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形象的建设 | 第40页 |
6.2.4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学识学术能力 | 第40页 |
6.2.5 注重体育教师仪表仪态形象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