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1-12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3.3 数据分析法 | 第12页 |
1.3.4 观察法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22页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1.1 国外生态教育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1.2 国内生态教育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2.1 生态的含义 | 第16页 |
2.2.2 生态教育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3 生态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 第17-18页 |
2.3 生态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3.1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 | 第18页 |
2.3.2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哲学观 | 第18-19页 |
2.3.3 生态足迹理论 | 第19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2页 |
3 高中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 | 第22-34页 |
3.1 调查问卷编制 | 第22页 |
3.2 调查对象的确立 | 第22页 |
3.3 调查结果 | 第22-31页 |
3.3.1 生态意识现状统计与分析 | 第22-24页 |
3.3.2 生态知识现状统计与分析 | 第24-26页 |
3.3.3 生态行为现状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3.3.4 生态问题根本解决途径及相关知识来源调查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3.3.5 各年级生态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3.4 现状分析结论 | 第31-34页 |
4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40页 |
4.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 | 第34-35页 |
4.1.1 知识目标 | 第34页 |
4.1.2 能力目标 | 第34页 |
4.1.3 情感目标 | 第34-35页 |
4.2 生物学自身的学科特点 | 第35页 |
4.3 高中生物教材是开展生态教育的资源库 | 第35-40页 |
4.3.1 高中生物教材中生态教育的渗透点 | 第36-39页 |
4.3.2 渗透内容和目标 | 第39-40页 |
5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策略 | 第40-50页 |
5.1 渗透原则 | 第40-41页 |
5.1.1 渗透性原则 | 第40页 |
5.1.2 科学性原则 | 第40页 |
5.1.3 体验性原则 | 第40-41页 |
5.2 渗透策略 | 第41-44页 |
5.2.1 适当选择生物教材中的渗透内容 | 第41页 |
5.2.2 生物课堂中渗透生态教育 | 第41-43页 |
5.2.3 生物实验中渗透生态教育 | 第43页 |
5.2.4 课外活动中开展生态教育 | 第43-44页 |
5.2.5 作业评价中进行生态教育 | 第44页 |
5.3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案例设计和分析 | 第44-50页 |
6 总结 | 第50-54页 |
6.1 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6.1.1 学生学业压力大 | 第50页 |
6.1.2 相关资源的开发不强 | 第50-51页 |
6.1.3 生物教师的生态素养不高 | 第51页 |
6.1.4 学校和家庭不够重视 | 第51页 |
6.2 建议 | 第51-52页 |
6.3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附录A 高中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56-58页 |
附录B 高中生物教材选修本生态教育渗透点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