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特征和内容 | 第14-22页 |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概述 | 第14-16页 |
2.1.1 沟通的含义 | 第14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涵义 | 第14-15页 |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1 导向性 | 第16页 |
2.2.2 平等性 | 第16-17页 |
2.2.3 生成性 | 第17页 |
2.2.4 动态循环性 | 第17页 |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 | 第17-22页 |
2.3.1 理想信念教育 | 第17-18页 |
2.3.2 婚恋观教育 | 第18-19页 |
2.3.3 就业观教育 | 第19-22页 |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第22-28页 |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 | 第22-23页 |
3.1.2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论” | 第23页 |
3.1.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 第23-24页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实依据 | 第24-28页 |
3.2.1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 | 第24-25页 |
3.2.2 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 第25-26页 |
3.2.3 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的需要 | 第26-28页 |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现状及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 | 第28-36页 |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取得的成效 | 第28-30页 |
4.1.1 沟通形式上,呈现多样性 | 第28-29页 |
4.1.2 沟通速度上,呈现即时性 | 第29页 |
4.1.3 沟通效果上,呈现交互性 | 第29-30页 |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4.2.1 沟通理念上,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0页 |
4.2.2 沟通内容上,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 | 第30-31页 |
4.2.3 沟通方式上,忽视面对面沟通 | 第31页 |
4.2.4 沟通机制上,忽视沟通的连续性与长期性 | 第31-32页 |
4.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 | 第32-36页 |
4.3.1 沟通双方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 | 第32-33页 |
4.3.2 教育者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 第33页 |
4.3.3 教育对象受沟通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33-34页 |
4.3.4 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的制约 | 第34-36页 |
第5章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 第36-44页 |
5.1 优化沟通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 第36-39页 |
5.1.1 提高教育者的沟通能力 | 第36-37页 |
5.1.2 提升教育者的影响力 | 第37页 |
5.1.3 加强教育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 | 第37-38页 |
5.1.4 强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 第38-39页 |
5.2 优化沟通客体—沟通内容 | 第39-40页 |
5.2.1 沟通内容具备科学性 | 第39页 |
5.2.2 沟通内容具有价值性 | 第39-40页 |
5.2.3 沟通内容具有针对性 | 第40页 |
5.3 优化影响沟通介体的因素—沟通环境与制度 | 第40-44页 |
5.3.1 优化学校与家庭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 第40-41页 |
5.3.2 净化网络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 第41-42页 |
5.3.3 建立健全沟通反馈与评估制度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