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半纤维素的结构及利用 | 第9-12页 |
1.1.1 半纤维素的结构 | 第9-10页 |
1.1.2 半纤维素的利用 | 第10-12页 |
1.2 2,3-丁二醇的代谢研究 | 第12-15页 |
1.2.1 2,3-丁二醇的性质、结构及应用 | 第12-13页 |
1.2.2 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 | 第13-15页 |
1.3 工程菌株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2,3-丁二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基因工程策略 | 第15-17页 |
1.3.2 利用不同底物生产2,3-丁二醇 | 第17-19页 |
1.4 统计学方法优化发酵工艺 | 第19-22页 |
1.4.1 单因素实验 | 第20页 |
1.4.2 Plackett-Burman设计(PBDesign)原理 | 第20页 |
1.4.3 PathofSteepestAscent(最陡爬坡实验设计)原理 | 第20-21页 |
1.4.4 CentralCompositeDesign(中心组合设计,CCD)和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响应面分析,RSM)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5.1 选题背景 | 第22页 |
1.5.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31页 |
2.1.1 主要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2 主要溶液 | 第26-27页 |
2.1.3 抗生素母液及终浓度 | 第27-28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1.5 实验药品 | 第29页 |
2.1.6 实验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9-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2.2.1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1-32页 |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2页 |
2.2.3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2-33页 |
2.2.4 酶切体系 | 第33-35页 |
2.2.5 酶连体系 | 第35-36页 |
2.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CaCl2法) | 第36-37页 |
2.2.7 枯草芽孢杆菌的化学转化 | 第37页 |
2.2.8 菌落PCR | 第37-39页 |
2.2.9 质粒的提取 | 第39-40页 |
2.2.10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40页 |
2.3 发酵条件及过程 | 第40-41页 |
2.4 使用HPLC法测定主要代谢产物和底物浓度 | 第41页 |
2.5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无痕编辑技术 | 第41-45页 |
2.5.1 工具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2.5.2 基于pCU单交换的基因组无痕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73页 |
3.1 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45-50页 |
3.1.1 基因组插入木聚糖酶基因的质粒构建 | 第45-47页 |
3.1.2 木糖利用质粒pHP12-EBA的构建 | 第47-49页 |
3.1.3 出发菌的基因操作 | 第49页 |
3.1.4 工程菌的初步发酵表征 | 第49-50页 |
3.2 工程菌的发酵优化 | 第50-73页 |
3.2.1 影响因素单因子的初步筛选 | 第51-61页 |
3.2.2 Plackett-Burman设计 | 第61-64页 |
3.2.3 PathofSteepestAscent(最陡爬坡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3.2.4 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CompositeDesign,CCD)及响应面分析(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RSM) | 第65-70页 |
3.2.5 验证性实验 | 第70-7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4.1 实验结论 | 第73-74页 |
4.2 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