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1.2.1 多年冻土区路基冷却措施 | 第14-21页 |
1.2.2 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特征 | 第21-24页 |
1.2.3 多年冻土区路基多场耦合 | 第24-26页 |
1.2.4 多年冻土区路基服役性能 | 第26-27页 |
1.3 研究不足与问题 | 第2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2 特殊路基结构冷却降温过程及效果分析 | 第31-59页 |
2.1 特殊路基结构监测断面概况 | 第31-33页 |
2.1.1 特殊路基结构的工程地质概况 | 第31-32页 |
2.1.2 路基结构与监测方法 | 第32-33页 |
2.2 特殊路基结构地温状况 | 第33-38页 |
2.2.1 路基本体横向地温变化 | 第33-36页 |
2.2.2 路基下部冻土温度变化 | 第36-38页 |
2.3 特殊路基结构下冻土上限 | 第38-41页 |
2.3.1 特殊路基结构冻土上限变化 | 第38-40页 |
2.3.2 冻土上限附近热流密度变化 | 第40-41页 |
2.4 冻土退化状况分析 | 第41-51页 |
2.4.1 冻土的融化速率 | 第41-43页 |
2.4.2 冻土的升温速率 | 第43-45页 |
2.4.3 浅层与冻土上限附近地温状况 | 第45-49页 |
2.4.4 冻土的升温与融化速率变化关系 | 第49-51页 |
2.5 路基温度场的非对称性 | 第51-56页 |
2.5.1 路基阴阳肩温差分析 | 第51-52页 |
2.5.2 路基整体温度场的非对称性分析 | 第52-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3 特殊路基结构分层变形规律、特征与机理 | 第59-79页 |
3.1 变形监测路段的地理位置和布设方法 | 第59-62页 |
3.1.1 变形监测路段的地理位置 | 第59-60页 |
3.1.2 变形监测系统及布设方法 | 第60-62页 |
3.2 变形监测断面的地温状况 | 第62-66页 |
3.2.1 活动层厚度和季节性冻融过程 | 第63-65页 |
3.2.2 冻土退化速率和地温梯度 | 第65-66页 |
3.3 变形监测断面的路基变形 | 第66-73页 |
3.3.1 路基分层实测变形 | 第66-70页 |
3.3.2 全季节路基总变形 | 第70-73页 |
3.4 多年冻土区特殊路基结构的变形特征及机理 | 第73-77页 |
3.4.1 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特征 | 第74-76页 |
3.4.2 多年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 | 第76-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冻土路基填料稳定冻胀率与融沉系数试验 | 第79-103页 |
4.1 冻土融化固结特性的描述 | 第79-83页 |
4.2 含砂粉土的基本试验 | 第83-86页 |
4.3 室内冻融循环试验方案与操作步骤 | 第86-88页 |
4.4 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分析 | 第88-100页 |
4.4.1 各因素对填料冻胀与融沉性质的影响 | 第88-96页 |
4.4.2 各因素对填料稳定冻胀率与融沉系数的影响 | 第96-100页 |
4.5 含砂粉土稳定冻胀率与融沉系数计算公式 | 第100-10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5 水热耦合作用下的冻土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 第103-141页 |
5.1 冻土路基水热耦合的建立 | 第103-108页 |
5.1.1 冻土水热耦合计算原理 | 第104-107页 |
5.1.2 冻土路基水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107-108页 |
5.2 冻土上限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8-124页 |
5.2.1 冻土路基水热耦合模型验证 | 第108-112页 |
5.2.2 冻土上限退化程度预测 | 第112-117页 |
5.2.3 冻土上限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17-124页 |
5.3 非对称新型复合路基 | 第124-126页 |
5.3.1 路基长期横向热差异 | 第124-125页 |
5.3.2 非对称新型复合路基 | 第125-126页 |
5.4 线路走向对路基阴阳坡的影响 | 第126-133页 |
5.4.1 基于附面层原理的路基上部热边界 | 第127-129页 |
5.4.2 上部热边界的计算步骤 | 第129-130页 |
5.4.3 不同线路走向对横向热差异的影响 | 第130-133页 |
5.5 冻土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 第133-139页 |
5.5.1 路基长期变形预测原理 | 第133-134页 |
5.5.2 计算步驟 | 第134-135页 |
5.5.3 路基融沉计模型验证 | 第135-136页 |
5.5.4 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 第136-13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6 基于变形的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服役年限预测 | 第141-159页 |
6.1 现行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 第141-145页 |
6.1.1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 第143-144页 |
6.1.2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 第144-145页 |
6.2 基于变形的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服役年限预测 | 第145-149页 |
6.2.1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指标 | 第146页 |
6.2.2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体系 | 第146-149页 |
6.3 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149-157页 |
6.3.1 基于变形的服役性能分项界限值 | 第149-150页 |
6.3.2 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实际使用服役年限 | 第150-152页 |
6.3.3 高速公路路基服役性能评价体系的评分 | 第152-15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159-16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61页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3-17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