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实验药理学论文

不同物种雌激素受体与全氟化合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雌激素受体概述及其结构与功能第10-12页
        1.1.1 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概况第10页
        1.1.2 雌激素受体结构及功能第10-12页
    1.2 全氟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用途第12-13页
        1.2.1 全氟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其理化性质第12页
        1.2.2 全氟化合物的用途和污染第12-13页
    1.3 全氟化合物(PFCS)的毒性第13-18页
        1.3.1 全氟化合物的血液毒性第14-15页
        1.3.2 全氟化合物的肝脏毒性第15-16页
        1.3.3 全氟化合物的生殖及免疫毒性第16-17页
        1.3.4 全氟化合物的神经毒性第17-18页
    1.4 全氟化合物对雌激素体系的影响第18-23页
        1.4.1 全氟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作用第18页
        1.4.2 全氟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第18-20页
        1.4.3 物种间全氟化合物的雌激素效应的差异第20-23页
第二章 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不同物种间雌激素受体?与典型全氟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第23-32页
    2.1 研究背景第23-24页
    2.2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3 体内实验步骤第25-26页
        2.3.1 血清雌二醇水平测定第25页
        2.3.2 蛋白印迹分析第25页
        2.3.3 免疫组织化学第25-26页
    2.4 荧光实验第26页
        2.4.1 探针化合物的结合分析第26页
        2.4.2 配体取代试验第26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2.5.1 血清雌二醇水平测定第27页
        2.5.2 子宫ERα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印记分析第27-28页
        2.5.3 荧光实验分析第28-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分子动力学研究雌激素受体a与全氟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第32-49页
    3.1 研究背景介绍第32-33页
    3.2 研究创新点第33页
    3.3 实验准备与方法第33-34页
        3.3.1 结构模型的建模第33页
        3.3.2 分子对接第33页
        3.3.3 分子动力学(MD)模拟第33-34页
        3.3.4 Helix12的位置变化分析第34页
        3.3.5 QSAR(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分析第3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3.4.1 蛋白模建结果分析第34-35页
        3.4.2 体系稳定性分析第35-36页
        3.4.3 结合模式分析第36-38页
        3.4.4 主成分分析(PCA)第38页
        3.4.5 回转半径(Radiusofgyration,Rg)分析第38-40页
        3.4.6 Helix12的位移分析第40-42页
        3.4.7 AF2与TIF2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第42-45页
        3.4.8 结合自由能分析第45-46页
    3.5 QSAR(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分析第46-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60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喹啉类TopI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苯磺酰腙在1,4-二氢吡啶和吡唑合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