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新型喹啉类TopI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50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TOPI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机理第13-14页
    1.3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4-21页
        1.3.1 喜树碱及其早期衍生物第15-16页
        1.3.2 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第16-18页
        1.3.3 亲脂性喜树碱衍生物第18-19页
        1.3.4 高喜树碱第19页
        1.3.5 前药和传递系统药物第19-21页
    1.4 苯并萘啶酮类化合物(ARC-111)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1.4.1 ARC-111的发现历程第21-22页
        1.4.2 ARC-111的结构修饰进展第22-26页
    1.5 茚并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6-40页
    1.6 结语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50页
第二章 双磷酰化喜树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第50-65页
    2.1 引言第50-51页
    2.2 实验部分第51-63页
        2.2.1 合成方法第51-52页
            2.2.1.1 仪器与试剂第51页
            2.2.1.2 喜树碱-20-O-L-氨基酸酯的合成方法第51-52页
            2.2.1.3 双磷酰化喜树碱衍生物B07的合成方法第52页
        2.2.2 目标化合物B07的物理性质及结构表征第52-53页
        2.2.3 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第53-54页
            2.2.3.1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第53页
            2.2.3.2 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测定第53页
            2.2.3.3 原发性肝癌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测定第53页
            2.2.3.4 细胞凋亡和周期试验第53-54页
            2.2.3.5 DNATopI抑制试验第54页
            2.2.3.6 体内毒理学检测第54页
        2.2.4 结果与讨论第54-63页
            2.2.4.1 体外抗肿瘤活性第54-55页
            2.2.4.2 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第55页
            2.2.4.3 原发性肝癌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第55-57页
            2.2.4.4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第57-60页
            2.2.4.5 DNATopI抑制活性第60页
            2.2.4.6 安全性评价第60-63页
    2.3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第三章 氟化苯并萘啶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第65-84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实验部分第66-82页
        3.2.1 合成方法第66-68页
            3.2.1.1 仪器与试剂第66页
            3.2.1.2 目标化合物4a-4x的合成方法第66-68页
        3.2.2 目标化合物4a-4x的物理性质及结构表征第68-75页
        3.2.3 抗肿瘤活性测试第75-77页
            3.2.3.1 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第75-76页
            3.2.3.2 结果与讨论第76-77页
        3.2.4 采用CoMFA对目标化合物4a-4x和拓扑替康进行3D-QSAR研究第77-82页
            3.2.4.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第77页
            3.2.4.2 分子构建与结构优化第77页
            3.2.4.3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第77-78页
            3.2.4.4 模型验证与评价第78页
            3.2.4.5 分子对接第78页
            3.2.4.6 结果与讨论第78-82页
    3.3 结语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4页
第四章 稳定氮氧自由基标记的茚并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与抗肿瘤活性研究第84-103页
    4.1 引言第84-85页
    4.2 实验部分第85-101页
        4.2.1 合成方法第85-92页
            4.2.1.1 仪器与试剂第85页
            4.2.1.2 目标化合物X1-20的合成方法第85-89页
            4.2.1.3 目标化合物X21-24的合成方法第89-92页
            4.2.1.4 目标化合物X25-26的合成方法第92页
        4.2.2 目标化合物X1-26的物理性质及结构表征第92-99页
        4.2.3 抗肿瘤活性测试第99-101页
            4.2.3.1 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第99页
            4.2.3.2 结果与讨论第99-101页
    4.3 结语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药临床前开发风险管控研究
下一篇:不同物种雌激素受体与全氟化合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