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缩略语 | 第13-14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5-28页 |
|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1.1 中医辨证分型 | 第15-16页 |
| 1.2 中医辨证论治 | 第16-19页 |
| 1.3 专方专药 | 第19-20页 |
| 1.4 小结 | 第20-21页 |
| 2. 芪珠方组方药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 2.1 黄芪 | 第21-22页 |
| 2.2 叶下珠 | 第22页 |
| 2.3 虎杖 | 第22-23页 |
| 2.4 丹参 | 第23页 |
| 2.5 白花蛇舌草 | 第23页 |
| 2.6 土茯苓 | 第23-24页 |
| 2.7 赤芍 | 第24页 |
| 2.8 小结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 第二部分 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 第28-40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8-30页 |
| 1.1 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 1.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征 | 第29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29-30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 1.5 受试者退出临床研究的条件 | 第30页 |
| 1.6 病例选择 | 第30页 |
| 2. 临床研究方案 | 第30-31页 |
| 2.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31页 |
| 3. 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31-32页 |
| 3.1 一般项目 | 第31-32页 |
| 3.2 疗效指标 | 第32页 |
| 3.3 安全性指标 | 第32页 |
| 4. 疗效、安全性判定标准 | 第32-33页 |
| 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 4.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2-33页 |
| 5.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 5.1 统计分析人员与软件 | 第33页 |
| 5.2 统计分析内容 | 第33页 |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6. 临床研究结果 | 第33-36页 |
| 6.1 实收病例数 | 第33页 |
| 6.2 两组基线比较 | 第33-35页 |
| 6.3 治疗结果 | 第35-36页 |
| 7. 讨论 | 第36-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第三部分 芪珠方通过抑制NF-KB信号通路抑制肝脏炎症、抗肝细胞癌以及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 | 第40-58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 1.1 材料 | 第40-41页 |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 2.1 实验分组与给药 | 第42-43页 |
| 2.2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4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4-53页 |
| 4. 讨论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58-60页 |
| 1. 临床研究 | 第58页 |
| 2. 实验研究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76页 |
|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