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基于“肾虚邪伏”理论的家族聚集型慢性乙型肝炎肾阳虚证HLA-SNP等位基因研究以及防治思路探讨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11-12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部分 “肾虚邪伏”与慢性乙型肝炎第13-28页
    1 伏邪理论与“肾虚邪伏”第13-24页
        1.1 传统伏邪理论第13-20页
        1.2 近代伏气理论新释第20-21页
        1.3 “肾虚邪伏”学说第21-24页
    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发病机制第24-28页
        2.1 病因病机认识第24-26页
            2.1.1 正气不足为本第24-25页
            2.1.2 湿邪疫毒为标第25页
            2.1.3 标本相合而发第25-26页
            2.1.4 肾虚邪伏为病机第26页
        2.2 演变规律第26页
        2.3 慢性化机制第26-28页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感染与遗传易感性研究第28-36页
    1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第28-31页
        1.1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第28页
        1.2 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第28-29页
        1.3 发病机制第29-31页
            1.3.1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第29-30页
            1.3.2 HBV损伤肝脏的机制第30页
            1.3.3 HBV感染慢性化的发生机制第30-31页
        1.4 治疗第31页
        1.5 预防第31页
    2 慢性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感染研究第31-34页
        2.1 HLA-SNP 等位基因研究第32-33页
        2.2 证候研究第33-34页
        2.3 体质研究第34页
    3 慢性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研究第34-36页
第三部分 四川地区家族聚集慢性乙型肝炎肾虚阳证HLA-SNP等位基因研究第36-61页
    1 研究内容第36页
    2 研究目标第36-37页
    3 研究方案第37-42页
        3.1 病例来源、纳入与剔除第37-39页
        3.2 病例分组第39-40页
        3.3 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等肝病指标检测第40页
        3.4 HLA基因-SNP等位基因变异测定第40-41页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41页
        3.6 技术路线第41-42页
    4 研究结果第42-58页
        4.1 一般情况第42-44页
        4.2 各组HLA等位基因表达频数分布第44-45页
        4.3 慢性HB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第45-48页
        4.4 慢性HBV感染者肾阳虚证家族聚集与非家族聚集比较分析第48-51页
        4.5 家族聚集慢性HBV感染者肾阳虚证与非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脾胃湿热)比较分析第51-54页
        4.6 HLA-DQB1、DRB1、DPB1、DPA1等位基因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分析第54-56页
        4.7 HLA-DQB1、DRB1、DPB1、DPA1等位基因与AST、ALT的相关性分析第56-58页
    5 研究结论第58-61页
第四部分 基于“肾虚邪伏”理论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思路探讨第61-73页
    1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早期干预第61-63页
    2 基于“肾虚邪伏”理论的“补肾清透法”研究第63-73页
        2.1 补肾是基础第63-67页
        2.2 清透是关键第67-72页
            2.2.1 清毒法第67-70页
            2.2.2 透邪法第70-72页
        2.3 三法合用第72-73页
结语第73-76页
问题与展望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9页
附录一:文献综述第89-101页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文献综述第89-96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二、HLA-Ⅱ等位基因与慢性 HBV 感染文献综述第96-101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替代治疗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及芍药苷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