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1.4 难点和创新 | 第17-19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主要难点 | 第18-19页 |
2 信息化影响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 | 第19-3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信息化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2 产业集聚的涵义 | 第20页 |
2.2 信息化影响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2.2.1 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 | 第20-22页 |
2.2.2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产业集聚理论的新发展 | 第23-25页 |
2.3 信息化影响产业集聚的机制分析 | 第25-27页 |
2.3.1 信息化导致产业离心力增强的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2.3.2 信息化导致产业向心力增强的作用机制 | 第26-27页 |
2.4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27-37页 |
2.4.1 理论模型选择 | 第27-28页 |
2.4.2 理论模型假设 | 第28-30页 |
2.4.3 短期均衡分析 | 第30-34页 |
2.4.4 长期均衡分析 | 第34-35页 |
2.4.5 理论模型推导的结论 | 第35-37页 |
3 中国信息化水平和产业集聚的状况 | 第37-47页 |
3.1 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发展现状 | 第37-42页 |
3.1.1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 第37-39页 |
3.1.2 中国信息化发展状况 | 第39-42页 |
3.2 中国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发展现状 | 第42-47页 |
3.2.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 第42-43页 |
3.2.2 中国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 第43-47页 |
4 信息化影响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 第47-56页 |
4.1 线性计量模型推导 | 第47页 |
4.2 变量设定 | 第47-49页 |
4.3 门槛计量模型设定 | 第49-50页 |
4.3.1 门槛模型简介 | 第49-50页 |
4.3.2 门槛模型设定 | 第50页 |
4.4 数据来源与与描述性分析 | 第50-51页 |
4.4.1 样本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4.4.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51页 |
4.5 门槛回归分析 | 第51-56页 |
4.5.1 门槛检验 | 第51-52页 |
4.5.2 各产业控制变量分析 | 第52-53页 |
4.5.3 各产业信息化水平门槛回归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58页 |
5.2 主要政策建议 | 第58-60页 |
5.2.1 低要素禀赋区域应提高信息化水平 | 第58页 |
5.2.2 用信息化打破贸易壁垒 | 第58-59页 |
5.2.3 信息化政策要注重产业特点和信息时代背景 | 第59页 |
5.2.4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把握信息化政策力度 | 第59页 |
5.2.5 提高信息化应摆在金融业发展政策的关键位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