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蔷薇科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概述 | 第14-15页 |
1.2 李属果树资源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李亚属主要果树资源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3.1 李亚属植物的种类及不同物种特征 | 第16-18页 |
1.3.2 李亚属不同基本种间的演化关系及种的分类地位 | 第18-20页 |
1.3.3 李亚属种间杂交种与种间杂交材料的形成 | 第20-21页 |
1.4 李亚属果树不同栽培品种群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渐渗 | 第21-23页 |
1.4.1 中国李不同品种群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渐渗 | 第21-22页 |
1.4.2 普通杏不同品种群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渐渗 | 第22-23页 |
1.5 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 第23-24页 |
1.6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于核SSR标记对李亚属果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26-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2.1.1 材料 | 第26页 |
2.1.2 仪器和试剂 | 第26-29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6页 |
2.2.1 核SSR位点的多样性 | 第31-32页 |
2.2.2 李亚属不同种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 第32-39页 |
2.2.3 李组不同栽培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及基因渐渗 | 第39-43页 |
2.2.4 杏组不同栽培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及基因渐渗 | 第43-46页 |
2.3 讨论 | 第46-50页 |
2.3.1 李亚属植物SSR标记的多态性及不同染色体间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2.3.2 李亚属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及分类地位 | 第47-49页 |
2.3.3 李组不同栽培品种群形成、演化与基因渐渗 | 第49-50页 |
2.3.4 杏组不同栽培品种群形成、演化与基因渐渗 | 第50页 |
2.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SSR标记对李亚属果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52-6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3.1.1 材料 | 第52页 |
3.1.2 仪器和试剂 | 第52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52-5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3.2.1 叶绿体SSR位点的多样性 | 第54-56页 |
3.2.2 李亚属不同种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 第56-61页 |
3.2.3 李组不同栽培群体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渐渗 | 第61-62页 |
3.2.4 杏组不同栽培群体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渐渗 | 第62-63页 |
3.3 讨论 | 第63-66页 |
3.3.1 李亚属植物叶绿体SSR的保守性 | 第63-64页 |
3.3.2 李亚属种间杂交种与多倍体种的起源推测 | 第64-65页 |
3.3.3 近缘种对李亚属栽培种质的基因渐渗 | 第65-66页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基于ITS序列 trnL-F序列对李亚属果树种质资源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67-8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4.1.1 材料 | 第67页 |
4.1.2 试剂与仪器 | 第67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67-69页 |
4.1.4 序列拼接及数据计算 | 第6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4.2.1 ITS序列的G/C含量和多态性分析 | 第69-70页 |
4.2.2 基于ITS序列李亚属各种间的分子特征 | 第70-72页 |
4.2.3 基于ITS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72-76页 |
4.2.4 trnL-F序列变异分析 | 第76页 |
4.2.5 基于trnL-F序列李亚属各种间的分子特征 | 第76-77页 |
4.2.6 基于trnL-F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与网络图分析 | 第77-78页 |
4.3 讨论 | 第78-81页 |
4.3.1 李亚属果树资源不同物种间ITS序列的分子特征 | 第78-79页 |
4.3.2 李亚属果树资源不同物种间trnL-F序列的分子特征 | 第79-80页 |
4.3.3 李亚属某些种级分类群的起源假说 | 第80-81页 |
4.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基于DNA条形码序列对李亚属主要果树种质资源的鉴定 | 第82-9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5.1.1 材料 | 第82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5.1.3 序列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8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5.2.1 DNA条形码候选引物的有效性 | 第83-84页 |
5.2.2 不同DNA条形码候选序列的变异特征 | 第84页 |
5.2.3 不同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在种内和种间的差异比较 | 第84-86页 |
5.2.4 不同序列的barcodinggap图分析 | 第86-87页 |
5.2.5 候选序列的鉴定效率评估 | 第87-88页 |
5.3 讨论 | 第88-89页 |
5.4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0-91页 |
6.1 结论 | 第90页 |
6.2 创新点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附录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