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球根花卉类论文

郁金香属植物细胞学观察及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1 郁金香育种与栽培研究现状第15-20页
        1.1.1 郁金香属植物资源研究第15-17页
        1.1.2 郁金香育种研究第17-19页
        1.1.3 郁金香栽培研究第19-20页
    1.2 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及核型分析第20-21页
        1.2.1 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第20-21页
        1.2.2 植物核型分析第21页
    1.3 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第21-23页
        1.3.1 多倍体的类型第21-22页
        1.3.2 利用2n配子诱导多倍体研究第22-23页
        1.3.3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第23页
    1.4 植物多倍体鉴定方法研究第23-25页
        1.4.1 形态学鉴定第23-24页
        1.4.2 染色体计数法第24页
        1.4.3 流式细胞仪鉴定第24页
        1.4.4 分子水平鉴定第24-25页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5-27页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5页
        1.5.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郁金香属植物倍性及花粉生活力研究第27-4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2.1.1 试验材料第27页
        2.1.2 试验方法第27-31页
            2.1.2.1 染色体制片第27-30页
            2.1.2.2 花粉生活力检测第30-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2.2.1 郁金香属植物的倍性鉴定第31-34页
        2.2.2 郁金香属植物的花粉生活力测定第34-37页
    2.3 讨论第37-39页
        2.3.1 郁金香栽培品种和野生种的倍性第37-38页
        2.3.2 郁金香属植物的花粉生活力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分析第40-80页
    3.1 试验材料第40-42页
    3.2 试验方法第42-44页
        3.2.1 染色体制片第42页
        3.2.2 核型分析第42-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77页
        3.3.1 8个郁金香野生种的核型分析第44-71页
            3.3.1.1 老鸦瓣(T.edulis)第44-47页
            3.3.1.2 准噶尔郁金香(T.schrenkii)第47-50页
            3.3.1.3 伊犁郁金香(T.iliensis)第50-54页
            3.3.1.4 天山郁金香(T.tianschanica)第54-57页
            3.3.1.5 阿尔泰郁金香(T.altaica)第57-60页
            3.3.1.6 新疆郁金香(T.sinkiangensis)第60-64页
            3.3.1.7 柔毛郁金香(T.buhseana)第64-67页
            3.3.1.8 异叶郁金香(T.heterophylla)第67-71页
        3.3.2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比较分析第71-73页
        3.3.3 郁金香野生种类核型不对称性分析第73-76页
        3.3.4 基于核型的郁金香野生种类聚类分析第76-77页
    3.4 讨论第77-79页
        3.4.1 基于核型的郁金香属植物亲缘及进化关系第77-79页
        3.4.2 郁金香Amana群的分类学地位第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郁金香属植物2n花粉观察、诱导及杂交研究第80-11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81-84页
        4.1.1 试验材料第81页
        4.1.2 试验方法第81-84页
            4.1.2.1 花粉采集第81页
            4.1.2.2 2n花粉鉴定第81-83页
            4.1.2.3 2n花粉诱导第83页
            4.1.2.4 人工授粉第83-84页
            4.1.2.5 座果率计算第84页
            4.1.2.6 杂交种子收获及播种第84页
            4.1.2.7 数据统计分析第8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4-108页
        4.2.1 郁金香2n花粉观察及杂交第84-100页
            4.2.1.1 郁金香属植物花粉大小检测第84-88页
            4.2.1.2 自然条件下2n花粉产生效率第88-91页
            4.2.1.3 自然条件下能产生2n花粉的亲本杂交结实及后代倍性鉴定第91-100页
        4.2.2 N_2O诱导郁金香2n花粉及杂交第100-108页
            4.2.2.1 N_2O诱导后花粉直径分布及2n花粉产生效率第100-104页
            4.2.2.2 N_2O诱导花粉的杂交结实及后代倍性鉴定第104-108页
    4.3 讨论第108-111页
        4.3.1 自然条件下郁金香属植物花粉粒大小及2n花粉比例第108-109页
        4.3.2 利用野生种进行种间杂交是郁金香品种性状改良的重要手段第109-110页
        4.3.3 多倍体育种是郁金香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第110-111页
    4.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野生郁金香染色体加倍研究第112-128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112-114页
        5.1.1 试验材料第112页
        5.1.2 试验方法第112-114页
            5.1.2.1 秋水仙素浸泡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第112-113页
            5.1.2.2 秋水仙素组培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第113页
            5.1.2.3 氨磺乐灵组培法诱导野生郁金香种子加倍第113页
            5.1.2.4 染色体数目观察第113页
            5.1.2.5 叶片性状观察第113页
            5.1.2.6 气孔性状观察第113-11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14-119页
        5.2.1 秋水仙素浸泡野生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第114-117页
            5.2.1.1 秋水仙素浸泡对新疆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第114-115页
            5.2.1.2 秋水仙素浸泡对伊犁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第115-117页
        5.2.2 培养基中添加两种诱变剂对野生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第117-119页
            5.2.2.1 两种诱变剂对新疆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第117-118页
            5.2.2.2 两种诱变剂对伊犁郁金香种子的诱变效应第118-119页
    5.3 郁金香多倍体植株鉴定第119-125页
        5.3.1 染色体数目鉴定第119-121页
        5.3.2 形态性状鉴定第121-125页
            5.3.2.1 叶片性状第121-122页
            5.3.2.2 鳞茎性状第122-124页
            5.3.2.3 气孔性状第124-125页
    5.4 讨论第125-127页
        5.4.1 秋水仙素浸泡法对郁金香种子加倍的影响第125-126页
        5.4.2 秋水仙素组培法对郁金香种子加倍的影响第126页
        5.4.3 郁金香加倍植株的鉴定第126-127页
    5.5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第128-131页
    6.1 结论第128-129页
    6.2 创新点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亚属主要果树种质资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与DNA条形码探索
下一篇:番茄果实糖代谢中关键SlSWEETs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