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文章结构 | 第17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2 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2.1 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概念 | 第18-23页 |
2.1.1 税收及税收优惠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税收优惠的方式 | 第19-20页 |
2.1.3 税收优惠管理模式——税式支出 | 第20-21页 |
2.1.4 税收优惠政策的分类 | 第21-23页 |
2.2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市场失灵与税收优惠政策 | 第23-24页 |
2.2.2 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 | 第24-26页 |
2.2.3 税收优惠政策的政治效应 | 第26页 |
2.2.4 税收优惠政策的社会效应 | 第26页 |
2.2.5 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竞争效应 | 第26-27页 |
2.3 税收优惠政策的功能定位 | 第27-30页 |
3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演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42页 |
3.1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演进 | 第30-33页 |
3.1.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30-31页 |
3.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31-32页 |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32-33页 |
3.2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现状简介 | 第33-36页 |
3.3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3.3.1 税收优惠政策立法层次偏低 | 第36-37页 |
3.3.2 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够清晰 | 第37-38页 |
3.3.3 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泛滥 | 第38页 |
3.3.4 税收优惠方式结构不够合理 | 第38-39页 |
3.3.5 缺乏税收优惠预算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 第39-40页 |
3.3.6 税收优惠政策管理不够规范 | 第40-42页 |
4 主要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经验做法和启示 | 第42-52页 |
4.1 主要发达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安排 | 第42-47页 |
4.1.1 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42-44页 |
4.1.2 英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44-46页 |
4.1.3 德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46-47页 |
4.2 发达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和启示 | 第47-52页 |
4.2.1 税收优惠政策目标明确 | 第48页 |
4.2.2 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了法定主义原则 | 第48-49页 |
4.2.3 税收优惠方式多样 | 第49页 |
4.2.4 建立起以税式支出为基础的税收优惠管理制度 | 第49-52页 |
5 推进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的原则、思路与建议 | 第52-68页 |
5.1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的原则 | 第52-55页 |
5.1.1 协调用好“两只手”原则 | 第52-53页 |
5.1.2 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53-54页 |
5.1.3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 第54页 |
5.1.4 坚持成本——收益分析原则 | 第54-55页 |
5.1.5 及时调整和规范原则 | 第55页 |
5.2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的思路 | 第55-59页 |
5.2.1 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目标 | 第56页 |
5.2.2 完善税收优惠法律法规 | 第56-57页 |
5.2.3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 | 第57-58页 |
5.2.4 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考评和退出机制 | 第58页 |
5.2.5 优化税收优惠结构 | 第58-59页 |
5.3 推进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的建议 | 第59-68页 |
5.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 | 第59-61页 |
5.3.2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 | 第61-63页 |
5.3.3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 | 第63-65页 |
5.3.4 促进涉外经济健康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