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希瓦氏菌简介 | 第12-18页 |
1.1.1 希瓦氏菌的研究历史与分类 | 第12-13页 |
1.1.2 异化金属还原 | 第13-14页 |
1.1.3 mtr电子传递体系 | 第14-16页 |
1.1.4 胞外电子传递与纳米导线 | 第16-18页 |
1.2 偶氮染料褪色 | 第18-22页 |
1.2.1 偶氮染料及其处理方式 | 第18-20页 |
1.2.2 微生物褪色及其机理 | 第20-21页 |
1.2.3 偶氮还原酶 | 第21-22页 |
1.3 基因工程与基因敲除 | 第22-27页 |
1.3.1 基因工程 | 第22-24页 |
1.3.2 质粒载体基本性质 | 第24-26页 |
1.3.3 基因敲除 | 第26-27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4页 |
2.1.1 化学药品及仪器 | 第29页 |
2.1.2 菌种来源、质粒及引物 | 第29-31页 |
2.1.3 培养基 | 第31-32页 |
2.1.4 溶液配制 | 第32-34页 |
2.2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 | 第34-40页 |
2.2.1 提取细菌基因组 | 第34-35页 |
2.2.2 提取质粒 | 第35-36页 |
2.2.3 DNA纯化 | 第36-37页 |
2.2.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7-38页 |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8页 |
2.2.6 化学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8-39页 |
2.2.7 化学转化 | 第39页 |
2.2.8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9 电穿孔转化至希瓦氏菌 | 第40页 |
2.3 质粒的重组构建 | 第40-43页 |
2.3.1 Simple Cloning法 | 第40-43页 |
2.4 重组质粒的表达与表征 | 第43-45页 |
2.4.1 重组菌的诱导培养与预处理 | 第43页 |
2.4.2 SDS-PAGE蛋白分析 | 第43-44页 |
2.4.3 偶氮还原酶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2.5 基因敲除 | 第45-49页 |
2.5.1 自杀质粒pDS3.0的构建 | 第45-46页 |
2.5.2 基因敲除步骤 | 第46-47页 |
2.5.3 铁还原酶的酶活测定表征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偶氮还原酶在奥纳达希瓦氏菌的重组表达 | 第49-57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3.2.1 表达质粒的重组构建 | 第49-52页 |
3.2.2 重组偶氮还原酶的表达分析 | 第52-53页 |
3.2.3 重组偶氮还原酶的酶活以及底物专一性分析 | 第53-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奥纳达希瓦氏菌中基因mtrA的敲除研究 | 第57-66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4.2.1 基因敲除原理 | 第57-59页 |
4.2.2 敲除载体pDS3.0-△mtrA的构建以及mtrA基因的敲除 | 第59-62页 |
4.2.3 铁还原酶活力表征mtrA基因敲除结果 | 第62页 |
4.2.4 敲除载体pETSXM2-AmtrA-InsAB-SacB的构建 | 第62-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总结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