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7-8页 |
1.2 我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2.1 我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我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框架 | 第9-11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工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2-22页 |
2.1 工资与工资管理 | 第12-15页 |
2.1.1 工资管理的目标 | 第13页 |
2.1.2 设计工资体系应掌握的原则 | 第13-15页 |
2.2 工资指导线制度 | 第15-16页 |
2.2.1 工资指导线的涵义、内容和适用范围 | 第15页 |
2.2.2 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 第15-16页 |
2.3 最低工资制度 | 第16-19页 |
2.3.1 最低工资含义 | 第16-17页 |
2.3.2 我国实行最低工资制的背景意义及现状 | 第17-18页 |
2.3.3 最低工资的特点 | 第18页 |
2.3.4 实施最低工资制度需掌握的原则 | 第18-19页 |
2.4 劳动需求弹性理论 | 第19页 |
2.5 石家庄市工资体系 | 第19-22页 |
2.5.1 按效益最大化,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 | 第20页 |
2.5.2 按照岗位价值不同,对管理、技术和生产操作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制 | 第20页 |
2.5.3 按技术市场化原则,对研发人员实行科研项目效益工资制 | 第20-21页 |
2.5.4 按长期激励的原则,对关键人员实行远期激励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历程 | 第22-30页 |
3.1 国内外工资集体协商的起源和发展 | 第22-24页 |
3.1.1 集体协商的国际起源 | 第22-23页 |
3.1.2 工资集体协商在我国产生和发展 | 第23-24页 |
3.2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现状 | 第24-30页 |
3.2.1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原则 | 第24-25页 |
3.2.2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 | 第25-26页 |
3.2.3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 第26-28页 |
3.2.4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中的特点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石家庄市工资集体协商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4.1 抽取的样本企业 | 第31页 |
4.2 典型个案访谈 | 第31-33页 |
4.3 石家庄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4.3.1 石家庄市工资集体协商特点 | 第33-34页 |
4.3.2 石家庄市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4.4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第五章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议 | 第38-47页 |
5.1 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 第38-39页 |
5.1.1 建立灵活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加快最低工资增长幅度 | 第38-39页 |
5.1.2 加大执法力度,扭转最低工资不“最低”的局面 | 第39页 |
5.2 用劳动需求弹性理论对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宏观指导 | 第39-42页 |
5.2.1 以我国制造行业劳动需求弹性的统计为例分析说明 | 第40-41页 |
5.2.2 劳动需求弹性理论运用应因地制宜 | 第41-42页 |
5.3 强化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角色作用 | 第42-45页 |
5.3.1 工会是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实施的领跑者 | 第42-43页 |
5.3.2 源头参与,法制完善:提案建议及参与立法 | 第43页 |
5.3.3 通过开展“要约行动”等途径进一步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扩大协商覆盖面 | 第43-44页 |
5.3.4 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提高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水平 | 第44-45页 |
5.3.5 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 | 第45页 |
5.4 加强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工资增长条款,以及诉讼维权措施 | 第45-47页 |
5.4.1 调动劳动者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的积极性,增强劳动者一方工资集体协商的力量 | 第45-46页 |
5.4.2 利用好诉讼维权保障措施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