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基于沥青石料表面改性的油石界面粘结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水损害及其引起的常见路面病害第13-15页
        1.2.1 水损害的作用机理第13-14页
        1.2.2 水损害引起的常见路面病害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3.1 水损害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沥青与集料粘附机理第16-17页
        1.3.3 改善沥青与集料粘结的措施第17-18页
        1.3.4 偶联剂的研究现状第18-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24-36页
    2.1 沥青和集料的选择第24-25页
        2.1.1 沥青第24页
        2.1.2 粗集料第24页
        2.1.3 细集料第24-25页
    2.2 硅烷偶联剂的选择第25-26页
    2.3 试验方法及设备第26-35页
        2.3.1 电导率试验第26-27页
        2.3.2 亲油化值评价法第27页
        2.3.3 水煮法第27-28页
        2.3.4 红外光谱分析(IR)第28-29页
        2.3.5 能量色散X 射线光谱分析(EDX)第29-31页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1-33页
        2.3.7 差热热重分析(DTA/TG)第33-34页
        2.3.8 静态接触角的测量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偶联剂的水解研究第36-57页
    3.1 偶联剂的水解理论第36-39页
        3.1.1 偶联剂的水解第36-37页
        3.1.2 偶联剂的缩合第37-39页
    3.2 影响硅烷水解的主要因素第39页
        3.2.1 溶液浓度和水解时间第39页
        3.2.2 溶剂的选择第39页
        3.2.3 PH 值第39页
    3.3 水解体系的建立第39-40页
        3.3.1 水解体系溶剂的选择第39-40页
        3.3.2 水解溶液的配制第40页
    3.4 水解程度的研究方法第40-41页
    3.5 硅烷水解电导率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1-52页
        3.5.1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水解的电导率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3.5.2 γ-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硅烷水解的电导率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3.5.3 PH 值对γ-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水解的影响第48-50页
        3.5.4 甲基丙稀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水解电导率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0-52页
    3.6 硅烷水解体系的红外分析第52-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集料的表面改性及表征第57-79页
    4.1 偶联剂的作用机理第57-59页
        4.1.1 化学键合理论第57页
        4.1.2 物理作用理论第57-58页
        4.1.3 表面浸润理论(或表面能理论)第58页
        4.1.4 可逆平衡理论第58页
        4.1.5 酸碱相互作用理论第58-59页
    4.2 偶联剂的使用方法第59页
        4.2.1 预处理表面改性法第59页
        4.2.2 整体拌合法第59页
    4.3 偶联剂的用量第59-60页
    4.4 集料的表面改性试验第60-61页
        4.4.1 硅烷水解溶液的配制第60页
        4.4.2 集料表面的清洗第60-61页
        4.4.3 浸渍方式及浸溃时间第61页
    4.5 改性样品的亲油化值的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第61-66页
        4.5.1 亲油化值测定第61-63页
        4.5.2 扫描电镜观察第63-66页
    4.6 改性集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第66-71页
    4.7 偶联剂膜的热稳定性研究第71-73页
    4.8 能量色散X 射线光谱分析(EDX)第73-78页
        4.8.1 本试验样品的制备条件第73页
        4.8.2 能量色散X 射线光谱(EDX)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3-78页
    4.9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偶联剂对沥青表面张力的影响第79-93页
    5.1 表面能相关理论第79-80页
        5.1.1 表面能第79页
        5.1.2 亲油性表面第79-80页
    5.2 自由能/表面张力的确定方法第80-83页
        5.2.1 直接方法第80-81页
        5.2.2 间接方法第81页
        5.2.3 集料表面自由能的确定方法第81-82页
        5.2.4 表面张力的计算第82-83页
    5.3 集料改性对集料表面能的影响第83-84页
        5.3.1 试验样品的制备第83-84页
    5.4 躺滴法测量改性沥青的接触角第84-87页
        5.4.1 试验样品的制备第85页
        5.4.2 改性沥青接触角的测定第85-86页
        5.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6-87页
    5.5 水煮法试验第87-90页
        5.5.1 试验目的第87页
        5.5.2 试验及结果分析第87-90页
    5.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90-92页
    5.7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6章 路用性能试验第93-101页
    6.1 试验材料第93-96页
        6.1.1 偶联剂第93页
        6.1.2 沥青混合料原材料选择第93-96页
    6.2 级配的确定第96-98页
        6.2.1 确定改性沥青混合料结构类型第96页
        6.2.2 确定矿粉用量第96-97页
        6.2.3 确定沥青最佳用量第97-98页
    6.3 硅烷水解溶液的配制第98-99页
        6.3.1 溶剂第98页
        6.3.2 溶液的配制第98页
        6.3.3 配制时间第98-99页
    6.4 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方法第99页
    6.5 冻融劈裂试验第99-100页
    6.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103页
    7.1 结论第101-102页
    7.2 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0页
学习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的哈尔滨市地面形变监测与综合分析研究
下一篇:我国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