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地面沉降监测方法 | 第16页 |
1.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与发展 | 第16-19页 |
1.3.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简介 | 第17-18页 |
1.3.2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方法介绍 | 第18-19页 |
1.4 InSAR技术地面沉降监测应用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基础 | 第24-51页 |
2.1 干涉相位与形变量 | 第24-25页 |
2.2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空间分辨率 | 第25-28页 |
2.2.1 目标距离测量 | 第26-27页 |
2.2.2 距离向分辨率 | 第27页 |
2.2.3 方位向分辨率 | 第27-28页 |
2.3 雷达成像方程 | 第28-32页 |
2.3.1 雷达目标 | 第28-29页 |
2.3.2 雷达系统与目标环境作用模型 | 第29-30页 |
2.3.3 雷达方程 | 第30-32页 |
2.4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脉冲压缩 | 第32-37页 |
2.4.1 合成孔径雷达方程 | 第32-36页 |
2.4.2 距离向采样 | 第36-37页 |
2.5 方位向高分辨与合成阵列 | 第37-42页 |
2.5.1 合成孔径形成 | 第38-39页 |
2.5.2 方位向处理与多普勒频移 | 第39-41页 |
2.5.3 方位向采样 | 第41-42页 |
2.6 SAR成像与InSAR图像理解 | 第42-50页 |
2.6.1 SAR成像过程与数据格式 | 第42-43页 |
2.6.2 单视复数据 | 第43-44页 |
2.6.3 多视数据 | 第44页 |
2.6.4 干涉图 | 第44-46页 |
2.6.5 相干图及相位滤波 | 第46-5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干涉复数影像配准理论和试验 | 第51-75页 |
3.1 复数影像配准分析及对干涉测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3.1.1 干涉雷达复图像配准的分析 | 第51-52页 |
3.1.2 配准精度对干涉测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 基于轨道参数的粗配准 | 第53-60页 |
3.2.1 粗配准基本原理 | 第54-56页 |
3.2.2 SAR成像坐标系及其转换 | 第56-58页 |
3.2.3 复图像粗配准过程 | 第58页 |
3.2.4 精轨与粗轨精度分析 | 第58-60页 |
3.3 基于窗口相关系数精配准 | 第60-64页 |
3.3.1 图像配准的基本框架 | 第60-61页 |
3.3.2 复图像配准质量指标 | 第61页 |
3.3.3 精配准原理及配准窗口大小选择 | 第61-64页 |
3.4 SAR影像配准控制点粗差剔除方法 | 第64-67页 |
3.4.1 配准控制点粗差产生原因 | 第65-66页 |
3.4.2 方差因子检验法 | 第66页 |
3.4.3 Baarda数据探测法 | 第66-67页 |
3.5 SAR复数影像配准试验 | 第67-73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大气效应改正 | 第75-93页 |
4.1 大气效应影响 | 第75-76页 |
4.2 大气效应改正方法 | 第76-80页 |
4.2.1 大气效应探测方法 | 第76-77页 |
4.2.2 大气效应改正方法 | 第77-80页 |
4.3 基于MODIS数据InSAR大气效应改正 | 第80-85页 |
4.3.1 大气水汽含量反演算法介绍 | 第80-81页 |
4.3.2 反演公式推导 | 第81-82页 |
4.3.3 MODIS平均水汽数学模型 | 第82-83页 |
4.3.4 基于MODIS的InSAR大气改正过程 | 第83-85页 |
4.4 基于MODIS数据大气效应改正试验 | 第85-92页 |
4.4.1 插值方法比较 | 第86-90页 |
4.4.2 哈尔滨地区InSAR大气影响改正试验 | 第90-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地面沉降InSAR监测理论方法与哈尔滨形变监测应用 | 第93-119页 |
5.1 常规DInSAR技术及应用 | 第93-102页 |
5.1.1 InSAR基本原理 | 第93-97页 |
5.1.2 两轨法差分干涉测量 | 第97-98页 |
5.1.3 DInSAR监测地面沉降 | 第98-102页 |
5.2 短基线集处理技术 | 第102-109页 |
5.2.1 最小二乘方法 | 第102-104页 |
5.2.2 短基线集方法介绍 | 第104-106页 |
5.2.3 短基线集干涉处理SAR数据结果 | 第106-109页 |
5.3 永久散射体方法 | 第109-118页 |
5.3.1 PS-InSAR原理与处理步骤 | 第109-113页 |
5.3.2 PS-InSAR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研究 | 第113-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InSAR监测精度与可靠性分析 | 第119-131页 |
6.1 差分干涉测量结果分析 | 第119-122页 |
6.1.1 九十年代形变监测结果 | 第119-120页 |
6.1.2 2000年以后形变监测结果 | 第120-121页 |
6.1.3 形变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 第121-122页 |
6.2 差分干涉测量基准点选择 | 第122-123页 |
6.3 InSAR监测结果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数据比较 | 第123-127页 |
6.3.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概况 | 第123-125页 |
6.3.2 河漫滩区地下水水位动态 | 第125-126页 |
6.3.3 阶地地貌单元地下水水位动态 | 第126页 |
6.3.4 岗阜状高平原地下水水位动态 | 第126-127页 |
6.4 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结果验证 | 第127-130页 |
6.4.1 水准验证数据介绍 | 第127-128页 |
6.4.2 差分干涉测量值和水准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 第128-129页 |
6.4.3 差分干涉测量值和水准测量值假设检验分析 | 第129-13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 哈尔滨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监测网络管理系统实现 | 第131-151页 |
7.1 地面沉降特征与机理分析 | 第131-133页 |
7.1.1 地形地层特征 | 第131-132页 |
7.1.2 地面沉降特征与沉降机理 | 第132-133页 |
7.2 哈尔滨地下水特征及应用 | 第133-137页 |
7.2.1 地貌与地下含水层特征 | 第133-135页 |
7.2.2 地下水开发利用 | 第135-137页 |
7.3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相关分析 | 第137-143页 |
7.3.1 地下水位下降与地面沉降 | 第137-139页 |
7.3.2 不同成因类型地下水的水位动态特征 | 第139-142页 |
7.3.3 地下水流向改变与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改变 | 第142-143页 |
7.4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管理系统 | 第143-150页 |
7.4.1 GIS数据库实现 | 第143-145页 |
7.4.2 GIS系统构建 | 第145页 |
7.4.3 系统功能介绍 | 第145-15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